寄崔伯易

扰扰闾巷士,过我何所为。
屡来徒我烦,不来我弗思。
少年乐知闻,喜与客子随。
晚岁事恬默,与世益参差。
骑马出寻人,中路辄自归。
归来亦何乐,书史自相期。
已与往者亲,可无兹世违。
欲语无所得,起视北雁飞。
念子远千里,昔别今已期。
寄声虽云多,所得竟亦稀。
近者忽报书,期我往就之。
不知予苦穷,系此不可离。
尚迫朝暮忧,宁有道路资。
人生少所同,老去财几时。
予势既若此,子复不肯来。
但恐百年间,龃龉终莫齐。
诗以寄子招,亦以写我悲。
猜你喜欢
江雨霏(fēi)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烟笼十里长堤。
参考资料:
1、吴昊.新编唐诗一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44---145页
霏霏:细雨纷纷状。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南京古称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的意思。总之,“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自然风貌,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的世家大族,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他自己却逢辰不偶,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景中,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就像京城是全国中枢似的,台城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中央政府)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由于韦庄从“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台城柳”的“无情”吧。
父母不逮事,百事不足为。不讳王父母,此语深可悲。
恭维吾祖德,敢云吾知之。外舅沈涛园,激扬多厚期。
本于先公意,诏我家乘遗。谓言乘积累,宜作为歌诗。
小子实兢兢,靡日而不思。命名不得咳,抱孙未亲怀。
永念临殁叹,况积孤生哀。慎重良有以,闻见求无歧。
托始三四岁,所记可依稀。闻人说公公,作官在安徽。
信归向儿道,公公念著儿。分付教尔雅,明年为延师。
堂上张小照,于此识须眉。憨跳畏嗔喝,每过首必低。
寿辰五月八,学把阿婆卮。酒阑凶问至,惊哀终日啼。
是年唯巳卯,此后多伤凄。吾父麻衣归,迁居旗下街。
庭中龙眼树,书案设当阶。手写不记纸,泪下时如糜。
窃窥颜色恶,侧坐不敢咍。心目忆可见,祸酷痛交摧。
易箦执手泣,太息儿尚孩。年至十二三,书簏恣翻披。
吾父曩所述,手泽如新题。先府君年谱,男某谨次排。
粤寇凡三至,城内冢垒垒。生齿既未复,文教非苟施。
邑中邓析子,好持官是非。好召与之语,餔以酒肉糜。
襦裤尔所利,鞭箠官有威。感愧或遁去,自此狱无欺。
又云戊寅案,文书存可稽。别本逾寸厚,细抄累万微。
叙述似未竟,欲传恨不才。童騃究未省,今知意在斯。
犬牙相错地,自古言多违。争桑处女丧,沤麻吾水兹。
寺门夜载稿,界上晨亡尸。岂尝饱毒手,直是支诬词。
阅实赦无罪,诪张谓有私。风流秋浦咏,响绝不可追。
视钱即甚悦,含怒故多訾。人情易反复,如萍随风吹。
独持南山笔,岳岳难得移。媚人犹及止,杀人奈何哉。
安庆孙太守,控告义所希。手录存十纸,兼有当时诗。
天知民不愧,睡起心自夷。□如引舟去,寄语泪勿垂。
白骨可覆视,黄泉岂遂埋。忝名为父母,那忍事委蛇。
民冤苟不雪,罪大亦何辞。列书达制府,制府惊且疑。
为民能如此,岂非良有司。事实良未明,万一亦可危。
私谊况桑梓,人言有阶梯。移文召伍伯,破棺求瘢痍。
万目见日月,一朝抉云霾。父老喜害去,道路迎君回。
还愁升擢去,岂悟运化推。廉吏竟如此,天道谅可知。
先世有薄田,亦足供岁时。为官而禄薄,不以家人随。
五年古彭泽,清对菊花杯。中间更事故,斗米岂胜炊。
负郭既不保,没身反得痱。嗟此实明德,感念空增欷。
匆匆二十年,一得而九遗。诚当书此事,留布诸方来。
民情苟不诬,知有望江碑。天阍苟不远,恩泽感妄几。
吾父一片心,不与七尺隳。七月急归去,寻检旧书斋。
情知渐徙失,谅未付尘灰。老师吴峰五,表叔魏幼施。
当时皆目见,故实良可咨。县社有鸡豚,官府有档批。
成诗馀涕泪,令名思用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