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穷乡一日几阴晴,岚气何妨暂湿缨。迎客好山如揖让,向人幽鸟自和鸣。
梦悬魏阙无时忘,心似湘江彻底清。垂老相逢俄又别,祖筵瞻望不胜情。
猜你喜欢
雨岁春船各一时,今年船快去年迟。
青山面目何曾改,清晓看来别样奇。
闻说年来绝世荣,更将高节傲时明。
诗腴偏得味中味,琴的静弹声外声。
宴榭日长花影驻,春池风细水纹生。
相望空欲閒相见,彼此闲居懒送迎。
尽彀得凄凉。雨又浪浪。湿灯寒逼影微茫。霜后芭蕉刚一叶,响遍西窗。
还想甚家乡。秋稻云荒。好留残粒鹤为粮。侬自短衣随旅雁,啄雪枯塘。
意密形疏自幼闻,情深那更厌离群。人间多少双飞侣,未必如侬切念君。
学书学剑两无成,学万人敌自有名。祖龙渡浙犹思取,白马封符始共争。
会稽拔剑先诛守,钜鹿沉船悉引兵。岂雠宋义为新赵,独虏王离酬故荆。
遇秦九战锋谁阻,坚壁诸侯膝尽行。上将初为人属项,雍王已立遂亡嬴。
夜击新安无遗卒,朝驰函谷肯留婴。不辞剽悍闻当世,稍伸六国报周京。
灞上趋还天子定,江中密弑霸王倾。自惑金言亡骨鲠,空馀高俎欲分羹。
鸿沟议割东西解,垓下重围四面声。一曲悲歌千载恨,拔山盖世总虚生。
黄河运卒何艰苦,不值泥涂即风雨。千里常行半载馀,得到京城半为土。
大车小车输上仓,官家却用大斛量。拣成颗粒明如玉,复以风轮扬去糠。
仓中鼠雀尽张喙,片言不合辄笞捶。入口沙泥尚不充,掩骭单衣岂成睡。
潜辞甲长暂逃归,忍使丁年坐憔悴。人言自古从军乐,岂知从军亦太恶。
不如大贾浮江湖,明珠满载无官逋。
轻汗微微透碧纨(wán),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nì)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huán)。佳人相见一千年。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参考资料:
1、马奇中选编,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珍藏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02,第464-465页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下册),中国书店,,第1207-1209页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碧纨:绿色薄绸。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小符”句: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云鬟:女子的发髻。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