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上风来五月秋,晚凉应上木兰舟。金盘丹荔生南国,玉椀清冰出北州。
狂客醉时花作阵,美人歌罢月如钩。期门旧识将军面,从猎还披翠羽裘。
猜你喜欢
扁鹊(què)见蔡桓公,立有间(jiā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参考资料:
1、湖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02-204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蔡桓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立:站立。有间:一会儿。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腠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恐:恐怕,担心。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好,喜欢。(另解:好,习惯。医生习惯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肌肤:肌肉。将:要。应:答应,理睬。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全文叙述生动,条理清晰。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简洁、传神。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负、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君不减徐稚,豫章仍主人。结交非势利,此客况清真。
今日山中友,他年席上珍。玉堂如伴直,怨句不须陈。
使君奉诏陇西行,洱海归来又远征。忆昔文章动秋榜,频年诗酒共春明。
诸昆并焕鹓鸾彩,一柱同惊鸑鷟鸣。毕竟衡才又司理,定知贻上是前生。
野蔓封城堞,疏松隔丽谯。
楼临寒汹涌,门揖翠迢峣。
客思闲易感,归心去莫招。
何时送客处,看我理归桡。
同异苔岑又十年,久拚世法与周旋。人间独傲俱馀子,海内相知祇数贤。
晨夕何甘心外迹,古今谁是踵如肩。旧闻閒暇披衣者,言笑无厌未偶然。
妙墨人间宝,千金纸上鹥。
频来湖上寺,三复柱间题。
鹤化辞辽海,鸿飞印雪泥。
人豪今不见,凝伫夕阳西。
空庭生夕阴,高阁留返照。归鸦集纷纷,栖雀鸣噭噭。
冥思观群物,肆目展遐眺。草树蔚参差,云霞相辉耀。
慷慨商山心,想像苏门啸。大鹏抟扶摇,斥鴳翳蓬藋。
悠悠共沦汨,溃溃堪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