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洞天清回销烟霞,欲访仙踪兴倍加。每到山溪幽绝处,水边林际见梅花。
猜你喜欢
莺啼绿树声早。槛外残红未扫。露点真珠遍芳草。正帘帏清晓。秋千宅院悄悄。又是清明过了。燕蝶轻狂,柳丝撩乱,春心多少。
蓬莱宫阙涵清秋,羽客临风闲倚楼。
海天一碧湛杯水,尘埃九野分中州。
云里仙归鸣佩玉,紫凤琪园自栖宿。
遥瞻西极半林青,知是瑶池桃未熟。
黄鹂槛外声小。曲径残梅未扫。淑气含春遍芳草。
正晴光缭绕。
闲庭竟日悄悄。无奈佳人去早。蛱蝶轻飞,风飘花乱,新愁多少。
山乐雨鸣清晓。凤翥倚垣风扫。展簟梦回凉更好。
怕入秋声早。
密掩书窗悄悄。避却炎蒸多少。叶如界纸,心似柚书,聊供挥草。
人言邺架染芸香,我到君家兴更长。不是野王经作室,何来典籍满山房。
汉使昔年离别。攀(pān)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qiāng)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长叹愁思,与你离别之情,攀爬在稀疏的柳枝上、折断的梅枝上、还有西部的楼台上,难舍难分。
千里之外的边关覆盖在春雪里,远去的雁群已经飞来,却不见你的身影。那长叹愁思,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滩上徘徊。
参考资料:
1、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第21页
2、周青著.青蛾文集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第67页
汉使:本指汉朝出使西域的官员,这里泛指远戍西陲的将士。攀弱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折寒梅:折梅花以赠远人。上高台:登台遥望,以寄乡思。
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羌笛: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月徘徊:意谓月亮也被凄怨的笛声所感动而在空中徘徊。
此词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怨。
上片采用铺叙的手法。点明人物、时间、情事,追述征人当年离别的情景。“攀弱柳”句,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组接成动人的离别画面,蕴含着依依难舍的深情。攀柳、折梅、上高台,这些动作均围绕“汉使离别”这一中心而层层展开。既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蕴涵浓浓的离别情意。所以耐人寻味。
换头处描写思妇遥想边塞风物,“千里玉关春雪”。构成一幅富有边塞特征的辽阔苍茫的画卷,寄托着对于远方亲人的急切思念;然而“雁来人不来”,表达出失望寂寥的愁告。结末两句借助富有特征性的羌笛、明月视听意象的刻撕,消染出凄清、悲凉的情感氛围,渗透着征人思妇格外浓烈的悲。王昌龄《从军行》诗歌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无怨之意。那金闺万里愁。”温词与王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品摆脱了温词绮美秫艳的一般风格,而是择用歌咏边塞题材的典型意象,通过短促刚直的句式、质朴简洁的语言。更为深切自然地抒写了征人思妇的愁怨,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欲赋仙模样,空愁彩笔雕。藕丝衫子郁金翘。立到水芝花上,罗袜未香消。
端正当窗户,停匀亸步摇。断无幽意上眉梢。只恐凝妆,只恐背人娇。
只恐梦回香泪,揩上枕头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