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淼淼江流㲹楫维,萧萧岸戍见旌旗。斜阳万里背人去,落叶千声与客悲。
寂寞子云期后世,苍茫詹尹谢先知。青山满目身无累,惟有凭矶坐罟师。
猜你喜欢
清秋记弧矢,举酒颂年长。
别去今逾岁,情亲只对床。
韦编闲玩味,幕府小徜徉。
刮目综时看,光晖映棣棠。
客有携来端水珉,天然中界玉圭形。送君早入薇垣紫,结劄先登藜阁青。
要看濡毫香典籍,直须提笔福生灵。端凝正笏如山立,匪石斯心社稷经。
精舍生吾兴,披图不自堪。回辔上船去,长留忆蠡南。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wēng)。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xiǔ)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有点凉的深秋之夜,又一个老头悠闲自在。
吹灯后迟迟才躺下睡觉,秋雨声中渐渐入眠。
火盆的火已经灭了,加点火,烤烤被子。
早上天晴了有些寒冷不想起,看看窗外树叶霜打成红的了。
本站。
三秋:指秋季。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安闲:安宁清闲,安宁自在的样子。
宿:夜。瓶:烤火用的烘瓶。
晓:拂晓,天刚亮的时候。阶:台阶。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使诗人更感到寒气逼人。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次句点明人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
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孤踪泽畔跧,拱璧有谁先。古调高山在,韩文北斗躔。
采风存列国,准易测重渊。天禄推中垒,鸾台得子玄。
丝纶光内制,兰
翻身龙翻石,招我立老人。辛苦馋涎过,飘若神仙身。
老人昔扶杖,鬼窃摧为薪。须眉信甚伟,毋乃曾避秦。
黄公与角里,化石或有因。不然谷城葬,生死子房亲。
我行揖翁坐,欲就往古陈。白云滃起谷,忽失面目真。
旁一老差小,徐甲从䏥贫。索钱吐乙符,白骨支轮囷。
颇闻七十庵,所在宅隐沦。斯翁存岿然,及见古初仁。
黄山朝朝海,松长如桑匀。松乎海随灭,石寿逾灵椿。
老羝夜射钱塘潮,天山两乳王气消。秃妖尚压龙虎怪,浮图千尺高岧峣。
文山老客智且勇,夜舟拔山山不动。江南石马久不嘶,冢上冬青今已拱。
百年父老愤填胸,不知巧手夺天工。冬青之木郁葱葱,六槚更树蒲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