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晨气雾露除,初日照高阁。
青山偪岁昏,碧树霜余落。
俯涧爱鸣泉,临郊美华薄。
幽情欻自欣,乡念频成愕。
且寄当日闲,无论今与昨。
猜你喜欢
晨气雾露除,初日照高阁。青山偪岁昏,碧树霜馀落。
俯涧爱鸣泉,临郊美华薄。幽情歘自欣,乡念频成愕。
且寄当日閒,无论今与昨。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著吴兆基编.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20
2、蘅塘退士著金性尧编.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56-357
3、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8-50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苏子出俦辈,翩如天际鸿。
才华刮眼膜,文字愈头风。
岂止千人见,真当四海空。
老夫虽耄矣,此论不妨公。
忍睡出坐衙,扶病起觞客。
本来世味薄,况复酒户迮。
谵谆时强语,嵬昂已颓帻。
烧烛不盈寸,归卧弄书册。
我来未获稻,客里今食麦。
怅望稽山云,飞去无六翮。
十里桑麻百尺梧,山重水复一村孤。蓝桥自是神仙境,不在裴航事有无。
寂寞山城二月阑,桃花无数倚春寒。可堪绰约风吹急,更著离披雨打残。
疏雨才收淡泞天。微云绽处月婵娟。寒雁一声人正远。添幽怨。那堪往事思量遍。
谁道绸缪两意坚。水萍风絮不相缘。舞鉴鸾肠虚寸断。芳容变。好将憔悴教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