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暖堂新构侵云表,桂月松风常满抱。
玉烛光中静应时,言前妙唱般阳道。
猜你喜欢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sài)北云。
津(jīn)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qì),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参考资料:
1、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横:横亘。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泣:哭泣。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笼:笼罩。碧砌:青石台阶。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江山:江水和高山。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浙江之东千岩出,参差半天气葱郁。禹昔不返南巡车,越人交口说遗迹。
日往月来三千春,宫有龙瑞洞阳明。搜深陟危辨旧穴,讹以传讹终难寻。
荒山一片老风雨,徘徊问山山无语。寒林朝号万壑秋,冷烟暮结太古愁。
谁能为起马迁死,指点当时所探何处是。
为爱君诗清入骨,每常吟便学推敲。
明知箧笥篇篇有,百度逢来百度抄。
元年留桂岭,六月至榕溪。
水木清相{左氵右砉},风烟暝欲凄。
精庐千古迹,乐石两公题。
造物生贤意,宁图到广西。
鲁薮有祥麟,岐山有鸣凤。郊原头角殊,云霄文彩羾。
嗟彼希世姿,天府远莫贡。空咏卷阿篇,宜发宣尼恸。
此意当谁语,思君坐成梦。
孤村远水入潺湲,眼见河流又一湾。万里小舟连夜发,几滩秋水白鸥閒。
浅深雨乱移篙地,西北秋连出塞山。问讯京师还几驿,不胜清梦五云间。
马驭今日方周晬,昨夜迢遥梦到家。
盘里应知心所爱,尊前唯祝寿无涯。
咿嚘弄语群儿学,踉跄初行乳母夸。
独上扬州津馆望,江山摇落去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