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水天空阔一舟横,小部霓裳漫引声。才着翠裙芳草妒,乱抛红豆白鸥惊。
山从孙寿妆时好,水自灵妃步处清。四幅花笺长在手,缘知白传费心情。
猜你喜欢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yōng)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pàn)醉倒。
元宵看来还是寻欢游乐好,何况诉讼少,公事清闲,万家百姓登上春日观赏景物之台。城市十里之内成了繁华美丽的海上仙岛,使神仙也为之迷惑。
平原君敬待宾客,不像高阳酒徒无礼傲慢,坐在客人一起,宽和从容地陪伴客人谈笑。客人中有个最富于感情,为了珍惜主人待客的殷勤拚着醉倒在地而尽兴喝酒。
参考资料:
1、傅承洲著.苏辛词传苏轼、辛弃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952、(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09-410
公庭民讼:指百姓到官府告状。春台:代指游览胜地。
平原:这里代指好客的主人。高阳:秦汉之际的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人。促席:座席靠近。雍容:形容主人待客有礼,态度和蔼。玉山拚醉倒:形容客人的醉态。拚:就是豁出去,毫不顾惜自己的意思。
上片极写元宵节的游赏欢乐,及公庭讼少的愉悦心情。“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似是”,正说明词人原本并没有主动出游元宵佳节的打算,只是由于他的公务闲暇,“公庭民讼少”了,内心愉悦才使他引起了赏游元宵夜景的乐趣。如今“公庭民讼少”,词人从心底发出惬意的快感,所以,当他看到“万家游赏上春台”时,他自己和所有游人,都像活神仙一样迷路在三神山海岛之中了。
下片极写“与民同乐”的欢快宴席。“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词人在人群中间,谦逊质朴,礼敬宾客,平等如兄弟,有如赵国平原君的贤明待宾,而毫无“高阳酒徒”的傲慢。他总是从容温和地靠近群众,和人们满面陪笑的对语谈心,尽情享受着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乐趣。“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在欢快的宴席中,顿时出现了一个“最多情”的民客形象,而把欢情霎时推到高潮。可谓笔端生花。而“拚”字尤为传神。这正是词人与群众亲密“鱼水情”关系的典型反映。
全词感情真挚,清新自然,即兴抒怀,酣畅淋漓。而且格调健朗,构思精巧,一气呵成,余音袅袅。
烟雨蒙蒙鸡犬声,道长人寂掩柴荆。
漫山桃李浑无数,归近何妨细作程。
病老空山客,寒纡积雪春。
麦苗青有主,桃板粉成神。
短策陶元亮,轻舟贺季真。
征徭辛不及,游眺杂闲民。
骨冷能诗庾开府,妙句天成醉翁许。醉翁已作神清游,伯牙绝弦空千古。
谢翁家无甔石储,独富牙签收茧楮。诗豪遗墨宛在世,不与□□俱化土。
后生无复见老师,句法凛然犹可度。幼孙风流自一种,疑是江东王谢伍。
君不见西京柱下太史公,留滞周南叹无补。传家有子能续业,执手潸然只虚语。
子孙他日继文翁,太史家风尔乎取。
柳拖金缕拂朱栏,花扑香尘满绣鞍。
尊酒临风酬令节,越罗衣薄觉春寒。
谷以虚而应,乐以虚而出。妇姑时勃蹊,作室坐自窒。
天地犹橐籥,用固不能屈。学而不见道,方寸等暗室。
谁知道集虚,通一万事毕。推此以游世,于道乃其一。
异哉子章子,妙悟造理窟。何止学美身,虚静了不汩。
愿君师心斋,守此能勿失。室以虚生白,水以止鉴物。
此意似太漫,未免遭骂诎。我亦取斯言,聊用自湔拂。
九天昨日降黄麻,老得辞官兴转赊。何处红尘迷客路,一江清涨到侬家。
有棋尽可消长昼,无柝能催赴早衙。掉背出门那得碍,君恩难道不堪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