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閟高人骨格奇,意趣岂复同凡儿。偶尔适兴写山水,冷致冽欲凌人肌。
想是霞餐却火食,不然那得清如斯。此卷高尺长减仞,幽溪重复山逶迤。
枯林一簇山之麓,林下深深置两屋。盖茅零落墙欲颓,屋后萧疏映丛竹。
柴门不闭阒无人,烟波迤漾平侵门。旁通略彴亦将断,舟楫沈齧洲沙痕。
崇峰侧岭绝蹊畛,荒寒似写乱后村。要是生当至元末,乱亡在在惊心魂。
目有所伤手自应,岂惟迂癖成性存。此卷笔法尤可喜,细观不与常作似。
山石居然王右丞,树木全逼营丘李。枯淡虽云是本色,神味须知备众美。
世人但拟解索皴,谁向先生问具体。李君珍惜同隋珠,自云得之酒家胡。
出坎藉茅非偶尔,定是迂翁神与俱。
猜你喜欢
玉节新移自汴郊,缄题千里托神交。有怀旱岁为霖雨,无地青山酹束茅。
南楚遗民怨芳草,西江归榇泣潜蛟。诸郎不忝长平裔,云路争看丽九苞。
古木阴中系(xì)短篷,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参考资料:
1、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8-439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5-256
3、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1
系: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
身健心闲百虑轻。
秋晴未必减春晴。
晨窗暖日烘花气,午枕微风送鸟声。
韫玉砚凹宜墨色,冷金牋滑助诗情。
少年风味嗟犹在,虚道归休学力耕。
无成归故里,不似在他乡。岁月逐流水,山川空夕阳。回潮迷古渡,迸竹过邻墙。耆旧休存省,胡为止泪行。
归雁亭前坐久之,晴云吹散碧参差。江湖秋水已如许,惭愧仇池徙倚时。
驿馆荒凉云黯然,投栖聊傍野炊烟。入门不道分桐使,贳酒还探挂杖钱。
坐听征鸿寒欲尽,户临流水夜难眠。南行未计邮亭路,三楚风尘阅岁年。
石上栽花分外奇,枝头春色暗芳菲。
馨香遍界无人嗅,一任狂风取次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