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瀛洲拟岘屡凭栏,不得江山四面看。欲识青云奇绝处,碧天无际裹峰峦。
猜你喜欢
眼中感慨几千秋,第一峰春翠欲流。迹为古人须下马,兴当今日可登楼。
冰霜以后花兼鸟,山水之间县复州。采得寒梅香满袖,更从江上问横舟。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shuò)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lǔ),莫遣(qiǎn)沙场匹马还。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本站。
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军城早秋》载于《全唐诗》卷二六一。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迟日笼晴书,新火敛余寒。东君着意,留恋春色在人间。故遣蓬瀛仙侣,来布阳和德泽,造化寄毫端。麾节经行处,喜气满江山。听歌谣,五夸暖,二天宽。汉朝侧席,英隽玺诏促征还。鞭算钱流粟腐,刃往剧剸烦解,启沃动龙颜。已有白麻笔,草制在金銮。
采采秋英正落成,悠然佳思满幽庭。甘芳易得飧时味,潇洒难忘玩后情。
暮染朝薰争出巧,融霞浥露总含馨。帽檐笑把朱英插,香夺南枝更有名。
断岸奔流万里风,疏林黄叶九秋中。画阑干外斜阳暮,并作离愁一段浓。
为复淹邦邑,旋仍寄海城。一看东泖月,几唤北江莺。
地湿身曾健,潮諠寐果惊。乌情终急哺,骥子竟何成。
踽踽形将影,沧沧弟忆兄。累朝谁直笔,四海独苍生。
前汉留班史,云间挺陆衡。餐挥巨口鲙,卧听九皋鸣。
方朔元金马,长门足长卿。文章会琬琰,举动必铿鍧。
夜有青藜引,晨趋华盖行。数砖风禁切,视草药阶清。
夙昔鄱阳使,伊余拥幰征。云霾负嵎虎,风涌骇波鲸。
黯黩川原血,轰豗玉石倾。衣冠函窜突,戟剑戛摩争。
即幸缄书达,犹惭虚左迎。扶摇冀奋翼,騕袅忽垂缨。
混沌玄黄战,阴沉日月精。眉山亦按狱,谷口合归耕。
早见羞张挚,交谗似屈平。竟陈徒愤郁,高义秪拘儜。
茫渤任公钓,缑岑子晋笙。吾衰尚馀此,长啸舞霓旌。
渺渺关河路,承欢此一行。水明奁镜净,山远黛眉横。
度岭松涛送,归舆客雁迎。风霜缘未历,日日计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