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雨生凉思,羁人感岁华。
蝉声初到树,客梦不离家。
海北人情异,江南去路赊。
故园儿女在,夜夜卜灯花。
猜你喜欢
一夜鸟飞鸣,关关彻五更。似因归路隔,长使别魂惊。
未省愁雨暗,就中伤月明。须知越吟客,欹枕不胜情。
雨气隔钟声,希微度夜城。远听归寂寞,馀韵益分明。
漠漠秋空迥,凄凄商籁生。因思人定后,萧寺一灯清。
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
我家方旅食,故国在沧洲。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幽。
明朝驿(yì)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táo)。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驿:驿馆。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春前腊後物华催,时伴儿曹把酒杯。
蒸饼犹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来。
酹清杯问水是何年,仙翁赋仙游。领沧江虹月,松陵琴趣,诗卷轻舟。
也似云衣石帚,借酒祓清愁。休比玄真子,狎主盟鸥。
我亦烟波徒侣,笑廿年泛宅,直钓难酬。谱苹洲渔笛,吹起一天秋。
试披图、江山依旧,定有人、欹羽继风流。君知否、拂珊瑚树,祖砚同收。
朝来宽请急,醉宿亦无妨。舟楫青天近,林塘白日长。
浪花鱼自起,风叶鸟难藏。忽有吴歌发,沧洲意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