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望汝成人汝勉之,汝家门地要支持。箕裘不废真吾子,学问仍须自得师。
早致青云绳祖武,莫将白日付儿嬉。终身有益惟谦约,好为书绅慎勿遗。
猜你喜欢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qióng)去。
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止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
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参考资料:
1、许建中万平.唐诗绝句三百首(图文本).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57页.
2、冯栋才.小学生事事通古诗通.长春市: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148页.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诗的开头“欲别”二字,紧扣题中“别离”,同时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暂停片刻,听一听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另外,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依恋亲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娇憨地问:“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行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不合常规。但是,联系第四句来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去“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郎今到何处”,问得多余,却又问得巧妙。
第三句宕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然而她却偏说“不恨”。这个“不恨”,联系到第四句中诗人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觅新欢。可见“不恨归来迟”,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诚挚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莫向临邛去”。其用心之良苦,可谓“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苏轼《读孟东野诗》)。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才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
诗人用这种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熟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了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全诗言简意丰,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咫尺凤衾鸳帐,欲去无因到。虾须窣地重门悄。认绣履频移,洞房杳杳。强语笑。逞如簧、再三轻巧。梳妆早。琵琶闲抱。爱品相思调。声声似把芳心告。隔帘听,赢得断肠多少。恁烦恼。除非共伊知道。
吴王台上雨初晴。远烟横。柳如云。门外西风,催踏马蹄尘。声断阳关人去□,遮落日,向西秦。不教容易从归程。语酸辛。黯消魂。且共一尊,相属莫辞频。后夜月明千里隔,君忆我,我思君。
夫人昔归张,中道损欢燕。清心玉同洁,劲节霜不变。
有子熊丸训,早登鸿都选。岁裁尚方服,日割大官膳。
夫人不色喜,谓尔必陈善。持纲忤上宰,积媾承严谴。
相与耕绵田,夷然了无怨。今来赐环日,再展添筹宴。
欲知孟母贤,请诵子舆传。
河北忠臣少,崖门纪白鹇。日鞭驱石险,月斧息鲸艰。
碧芷苌弘血,秋山宋玉颜。南冠怀破镜,明月照刀环。
君山渺何许,□□□□睇。宛其几席傍,浩隔云水际。
萧森万木丛,坐恐古道翳。高怀掠鹭纵,迅楫决蛟眦。
巽二胡凭陵,玄云散拖曳。回桡岂足惮,胜赏怅未济。
可赏世讵无,所怅负宿契。帝乐杳不闻,孰觏竹上涕。
杜陵渼陂上,亦恐风雨戾。鲸波会当平,迟君泛春霁。
相望咫尺地,久不到蜗庐。
室迩人何远,心亲迹任疏。
交游常念旧,情意只如初。
我欲携囊去,相逢胜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