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菊径樗园亦主恩,焚鱼跃马出郊门。如弦岂用疑三黜,折羽何当到九阍。
马鬣未封疑宿草,雁行中断怆荒原。维舟向暝逢渔父,指点春流有落矾。
猜你喜欢
弱冠负文翰,此中听鹿鸣。使君延上榻,时辈仰前程。
丹桂竟多故,白云空有情。唯馀路旁泪,沾洒向尘缨。
穿山深径如行巷,拱道乔枝欲化龙。
开辟从来年代远,不知过尽几人踪。
绝怜倦翼晚风高,解绁归来得故巢。物态随人也欢喜,游丝不住舞蟏蛸。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不曾台上种,留向碛(qì)中栽。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cuī)。
因为喜爱你那青葱的秀色,所以把你移种到这个地方来。
不曾被植种于御史台中,只能栽于这沙漠之中。
柏树傲视那叶片脆弱易折的门前柳树,嘲笑那花朵滥放媚俗的院内梅花。
不用发愁岁月已近冬日,那些寒霜冷露哪里能令柏树摧损呢?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9-200页
李十五栖筠:李栖筠,安西节度府判官。
台:指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府。碛:沙漠。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呈给友人,是用以互相勉励之意。
开篇二句叙述移栽柏树的原因,言辞极为朴实、淡雅,颇有古韵。“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以如此恬静、闲适的笔触引领全文,令人如处炎炎夏日,避身于柏树浓阴之下,一股清凉之气溢满全身,令人心驰神往。
颔联二句是诗人对这株柏树命运的叹惜:“”很明显这是诗人引以自喻,即自己不能被任用于朝堂,只好兀兀效力于边塞。其实,柏树无论栽于何处,那“青青”秀色是不变的,也正如诗人不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居身于边塞之远,都能时时以报国为己任,其高风亮节如翠柏常青,千载而后浓阴仍能荫庇后人。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二句运用了拟人和倒装的修辞手法,十分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对那些窃居高位,却不思加强自身修养、为国为民,只是一味地饰言媚上、互相倾轧、争权夺势的无耻之徒的蔑视与嘲笑。
最后,“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夸赞柏树有四季常青的优良品质,足以傲视严寒。同时也是诗人自明心志,表达了任何挫折困难都无从磨灭自己一心为国的志向。
全诗清新、秀雅,颇有建安风骨之气象。先写移栽的原因,饱含着对柏树青葱本色的赞赏;承此而叹惜柏树的命运,又蕴涵对其不弃沙漠之地,仍然茁壮成长的钦佩之情,转而贬斥杨柳与梅花的无聊、纤弱,更衬出柏树的不同凡响;最后高扬柏树的岁寒本色。全诗的意境也同这柏树之品质的升华一样登上更高的台阶。
午日明朝是,愁添早闭门。榴花新节序,芳草旧王孙。
望渴回銮诏,名虚赐扇恩。幸除朝贺籍,高卧类江村。
日落车班班,言至赵北口。连延十二桥,一线穿臣薮。
滹沱众流汇,畿南北枢纽。关门得虎豹,可以一夫守。
我闻南方兵,臂金缠到肘。旗兵一何贫,悬鹑结衣绺。
荷戈有菜色,翻缘酣豢久。战阵固未经,岂足威戎丑。
居重以驭轻,此语慎非偶。濛濛帆入烟,戢戢鱼在笱。
使者自断饮,为客设村酒。我欲讯形势,浦上进渔叟。
死中活得是非常,密用他家别有长。半夜髑髅吟一曲,冰河红燄却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