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顾无高阜,群峰此独尊。泉声雷万壑,云气海千村。
路转蜂腰细,崖空虎迹存。何年方外客,化石立山门。
猜你喜欢
壁立峰千仞,云开石径斜。树身无岁月,人影带烟霞。
耳目违尘事,仙凡自一家。前踪犹可问,香饭等胡麻。
飞楼缥缈瞰吴邦,表里江湖自一方。曲槛高窗云细薄,落霞孤鹜水苍茫。
固知兴废因时有,独觉江山共古长。回首中原正愁思,不堪残日半规黄。
名山今日始攀跻,峭壁巉崖路欲迷。
荆棘拨开登月窟,脚根稳著步天梯。
恍疑身在半空去,忽见鸟从平地飞。
胜景可人观不遍,挥毫石上且留题。
登彼齐云楼,下视江州城。城前俯大江,流水与天平。
人烟疏复密,渔舟纵复横。其下各有人,人各有所营。
意气充宇宙,机巧斗生狞。蠢然大块中,何异蚁虱蝇。
天地一何广,人物一何微。蛮氏与触氏,纷争谁是非。
就令有所得,究竟欲何为。所以达观人,事事弃置之。
登彼齐云楼,览世良可悲。不如饮美酒,浩歌醉言归。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岘峰仍北向,汉水自东流。今古不相待,江山空复愁。
天遥归雁急,春晓暮烟稠。欲觅羊公石,萋萋草满丘。
昔贤期友地,风义一何深。云岂浮车盖,台非市骏金。
惟将素心合,不作白头吟。吾与二三子,欣然共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