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门未践康乐约,法云惊堕彩鸾书。人间忧患不到处,想见拈毫能自如。
散花一室疗孤愤,商略名山赋招隐。愧我误落尘网深,碧涧红泉不知近。
猜你喜欢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qiǎn)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lù),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wǎng)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三年间我的梦魂时时飞向吴中故园路。我送只传信的黄犬,随你返回故土。若到松江呼唤小舟摆渡,切莫惊吓了鸥鸟白鹭。吴中四桥的河湾渡口,当年都是我常游的去处。
我曾像王维描绘《辋川图》那样,细细品味吴中暮春景物,也常常吟诵王右丞的诗句。定个还乡的归期天公已应许,身上春衫还是小蛮的细针密线,曾浸湿了西湖依依的泪雨。
本站。
黄耳:狗名。这里用此典表示希望常通音信。
《辋川图》:唐王维于蓝田清凉寺壁上曾画《辋川图》。小蛮:歌妓名。这里指苏轼侍妾朝云。
这是首送人之作,作于公元1092年(元祐七年)。此词上阕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思念。用“黄犬”这一典故,表达出盼伯固回吴后及时来信。“呼小渡”数句细节传神,虚中寓实,给对方一种“伴你同行”的亲切感。下阕抒发了自己欲归不能的惋惜,间接表达对官海浮沉的厌倦。就伯固之“归”,抒说自己之“归计”。
在众多的送别词中,苏轼的这首《青玉案》可谓别具一格。一方面作者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还客居他乡,是为“客”中送客之作。整首词中心在于一个“归”字,既是羡慕苏坚归吴中,亦是悲叹自己归梦难成。“作个归期天定许”一句,奇境别开,明知不可归而犹言“天定许”,思归之情,倍见殷切。“小蛮针线”则显出宦游天涯之可衰,情真意切,其意境绝非柳永“针线闲拈伴伊坐”(《定风波》)之类小儿女语所可比拟。“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归期天定许”写苏轼迫切思归与亲人爱侣团聚,特借白居易所宠爱的善舞妓人小蛮,喻指其爱妾朝云,朝云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为“天注定”做一注脚:天公有情,为朝云之相思而洒泪雨,淋湿词人春衫,岂非“天定许”吗?全词写词人思念朝云,写法婉曲,含蓄深沉。
近来觅得管城子,修竹枝头彩影高。气挟风云驱阵势,光摇文彩动旌旄。
诗成览德三书俊,梦入生花五色豪。圣代祇今皆有象,晴窗处处凤凰毛。
世故纷纭剧猬毛,利名海里火销膏。何如道院三更雨,稽古功成秋兔毫。
风约重帘,炉烟灭了。蟾辉比似前宵皎。一年能得几回圆,天涯海角凭伊到。
煮茗瓯香,剪灯漏悄。赏心苦忆联吟好。人间偏是别离多,苍茫烟水愁难道。
免呼鉴义与尚书,师卸金栏我佩鱼。
扈豹尾车侬老矣,升狮子座者谁欤。
草鞋曾遍三千界,雪顶今皆八十馀。
台岭壶山隔修阻,可无一字问何如。
鸊鹈之膏双干将,灯下拂拭生神光。青蛇赤蛟欲隐跃,忽令四座惊寒霜。
雀环色黄犀靶黑,积铁传来海东国。风胡欧冶知何人,却带千年战场色。
娄城斗气非模糊,雄者不飞雌不呼。床头夜夜肯相守,吾家大阮频摩挲。
男儿意气自奇突,试脱儒衫舞《回鹘》。莫借他人去报仇,尊前且伴封侯骨。
久欲罢吟诗,还惊意忽奇。
坐中知物体,言外到天机。
得句不胜易,成篇岂忍遗。
安和千万载,后世无宣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