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相看不忍别,相送转凄其。车马不相待,音书空后期。
篱花秋烂缦,官道暮倭迟。珍重泉源咏,言归慰我思。
猜你喜欢
离言欲诉少,握手共沾襟。以子辞家苦,伤余别母心。
关河秋雁影,闺阁暮虫音。他日重回首,浊河秋更深。
山色江声共寂(jì)寥(liáo),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yuàn)六朝。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
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参考资料:
1、李安纲杨桂森杨蔷云.《万家诗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3页
2、李安纲杨桂森杨蔷云.《万家诗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3页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山色:钟山的景色。江声:长江的水声。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从明成祖至崇祯帝)陵墓的总称。萧萧:此处状风声。
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江左: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秣陵怀古,光看题目,似乎还是传统诗词中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吟咏。可纳兰性德不然,他围绕明朝开国建都于金陵,后来统治全国,迁都北京,最终仍落得个覆灭的命运展开议论。
诗的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声共寂寥”,秦淮自古繁华地,这里江山险要,有虎踞龙盘之势。可是如今南京钟山的美景、长江的水声都归于寂静,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绪所及,却是对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树晚萧萧”的联想,晚风吹过明皇陵,只有树叶微微作响,两者同样都是一片萧索的境况。“中原事业如江左”,这句将全诗主旨直接揭开: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个“如”字,将看似对立的“中原”与“江左”等同了起来。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芳草何须怨六朝”。以“芳草”来咏叹六朝衰亡的诗词从来就有很多,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等皆是。纳兰性德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可见,在他眼里,清朝取代明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整首诗的描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跨度很大,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虚实相映,写景和议论相结合,寓兴亡于山色夕阳、江涛草树之中,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世事的沧桑变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怀古之作的旧框架。
黄气惨惨风势恶,云如坏山势将落。江㹠水面作人立,纷飞鹙鸧与鹳鹤。
巨舰真如夹两龙,飞翔之势欲凌空。顾盼两岸目为眩,银涛雪浪相撞舂。
我时凭舷事小酌,破浪乘风真足乐。坐客惕息指我痴,公等不痴欲何作。
土山未甚正,有石亦颇欹。
方矩一再度,夙具锸与箕。
晨兴命工徒,将一大治之。
扫砾斫枯卉,拥泥护芳荑。
春雷已惊蛰,犹以寒自疑。
蚯蚓缩未动,虾蟆僵如痴。
此役彼不安,慈悯其忍为。
复有蜈松蝎,壤发难迅驰。
仆夫听使去,梃杵肯遽施。
至所谓蛇者,众怒争剪夷。
赤练稍宛转,碎首忽若糜。
人迹不至处,掷出园外篱。
天地主生育,乳孕无穷期。
何土草不茂,何水鱼不滋。
毒堇及淫蜮,赋物曷至兹。
峥嵘不能亩,蜗蚁千万斯。
凶恶如此辈,均受亭毒私。
理有不可晓,颜跖同世时。
閒居理花蕊,娱心聊自怡。
小小事兴作,虫豸关安危。
何况大骚动,疮痏良可知。
诛恶亦一快,感慨因成诗。
汩汩流光长远客,年年秋至是离家。
孤城入夜寒更迥,霜月满天归梦赊。
摵摵老桐风后叶,娟娟疏菊雨残花。
茅檐布被犹无力,长走尘埃真可嗟。
水际云霞蒸暮天,雨中舟楫试登仙。寻幽兴远徐徐棹,怀古诗成细细编。
词客喜逢张说在,郡侯兼得李邕贤。奚囊胜有鹅池墨,閒就湖亭石上研。
山中日日雨,松竹早知秋。清响自深夜,逸人无远愁。
窗虚闻叶落,林暗见萤流。对景因怀杜,江村事事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