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斟泉可瀹茗,就泉可洗药。
楚人曾未知,但谓缨可濯。
猜你喜欢
扫石荫双松,岸巾穿万竹。
尔来又一奇,岩泉寒可掬。
辞好曾闻喻色丝,那知妙处本天姿。若穷句法源流远,曾见梅山唱和诗。
午盘堆遍地波罗,粒粒鸡心已破窠。凤尾萧疏纤子落,一肩绿箬倩蛮婆。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líng)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光明媚,柳花飘飘扬扬坠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随手采起菱花,任凭小舟顺碧流飘转。
望乡楼上凭栏远望,这满眼风光,我却无心赏景,只思念塞北故乡。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引:采摘。信:任凭。信碧流: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
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心迹高楼结搆幽,吾人于此足藏脩。北山崒嵂青云锁,南谷深沈紫雾浮。
敬意毋荒时翼翼,善心不昧日休休。君今莫道功名事,争似箪瓢乐自优。
郁郁燕赵间,荒坟远相属。武灵非故宫,尉佗自南瞩。
翁仲款魋结,石马閟胡服。上有黄鸟鸣,飞飞睨幽谷。
既避巨君猾,复耻群莽秃。忽怪夷吾衽,亦伤微管牧。
两畿继芜秽,阳爻嗟在六。禹鼎何芒芒,众司诚覆餗。
魍魉见白日,荆榛蔽玄玉。道闻木偶言,欪哉乱心曲。
葛溪有臞儒,冰雪莹怀抱。世事澹无营,经史日稽考。
謇余素相知,同年复同道。谊重比金兰,才高擅词藻。
前年赴公车,异县得国宝。廉勤恒自守,始终竟莫保。
赐归荷皇恩,抱病因热恼。望乡无百里,沦没殡江岛。
呜呼哲人萎,寂寞青山老。痛哭悲风来,愁云翳穹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