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磑破旗枪。
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
岩电已能开倦眼,春雷不许殷枯肠。
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
猜你喜欢
枝垂云碧长,心展鹅黄嫩。无力倚阑时,扫尽漫山杏。玲珑影结阴,蕴藉香成阵。谁为祝东风,更莫催花信。
愁眉紧皱,仙方可救,刘伶(líng)对面亲传授(shòu)。满怀忧,一时愁,锦封未拆香先透,物换不如人世有。朝,也媚(mèi)酒;昏,也媚酒。
如果生活使你愁眉不展,那么有个解救的方子特别灵验,那可是刘伶面对面留下的亲传。纵然是满胸的忧结,或者是一时的愁烦,只要你捧起酒坛,还未把封口拆开,那股醉香就已先沁人心田。一切外物都在不断地消亡改变,还有什么比得上手中实实在在持有的杯盏?所以我朝也贪杯,晚也饮酒,整日愿在醉乡中沉酣。
参考资料:
1、尚儒编注.元曲三百首: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03:第45页
刘伶: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平生好酒放达,曾作《酒德颂》。又常携一壶酒,让人带着锸(铁锹)跟随,声称:“死便埋我。”锦封:用绸子做成的酒瓮封口。物换:事物亡佚变换。世有:元人方言,已有。
对付愁眉紧皱而有解救的仙方,这种说法本身就颇奇颖,吸引着读者去看看究竟是什么灵丹妙药。可作者仍不直接说出,继续用了一个别致的说法:“刘伶对向亲传授。”刘伶是千年前的古人,不可能同今人“对向”,更不可能“亲传授”,但读者从这位嗜酒如命、借醉抗世的古人身上,已经猜到了同他发生关系的“仙方”会是怎么一回事。有了读者注意力的投入,以下四句一气直下地宣传,以及结尾“朝,也媚酒;昏,也媚酒”的自白,就容易收到认同的效果。“酒能忘忧”,“一醉解千愁”之类的说教毕竟过于迹近老生常谈,元人有了散曲的逞才机会,是很讲究向“妙语连珠”的目标靠拢的。
“世有”即“既有”,《西厢记》中“世有、便休、罢手”,就是明确告诉老夫人莺莺与张生已经有了那种关系。在该曲中,“人世有”者,酒也,意谓既然已经有酒在握,就不必再去管什么物换星移。这个句子内部,意象间跳跃性颇大,曲中句与句间也有这样的感觉,例如从“满怀忧,一时愁”,一下子跳到“锦封未拆香先透”,利用开坛酒香的魅力来显示忧愁的置诸脑后,真有天马脱羁之势。然而唯因这种大开大合,才表现出作者的意绪难平。结尾是又一次跳跃,但从作品的逻辑来看,“朝也媚酒,昏也媚酒”,其潜台词自然是“朝也眉皱,昏也怀忧”,故不得不借助“仙方”了。
近舍新为圃,浇锄及晚凉。
因看瓜蔓吐,识得道心长。
隔沼嘉疏洁,侵畦异草香。
小舟应卖在,门外是渔乡。
蚁聚蜂屯十二秋,谁知重上胜棋楼。已随浮世沧桑换,惟见长江日夜流。
一局楸枰空得失,六朝烟景足句留。英雄不及卢家妇,依旧湖名唤莫愁。
望古识其真,临源爱往迹。恐君遗事节,聊下南山石。
耸立凭栏荡远眸,海天一碧望中收。鲸鱼潜伏三千浪,鹏鸟高抟九万秋。
极目无情逢幻市,近山有意觅琼楼。会当上献安期枣,看取沧溟瑞色浮。
哆哆啝啝,搭猱左科。
吃十方饭,唱快活歌。
任疏慵,没礼数。
赶则去,招则住。
住似著衫,去如脱袴。
禅徒苦口劝和光,捏聚虚空要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