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半篙新涨满帆风,两岸千山一抹中。
惭愧棹郎能袖手,若非袖手更无功。
猜你喜欢
先生筇(qióng)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xié)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我每日里携杖云游四海为家,秋夜赏月,春日品花。逢人见事不再起憎爱之心,把自己的身心都交付大自然的山水云霞。
飘飘然来去随心所欲,有时到酒肆里打酒,有时到萧寺里讨茶。我就像一只黄鹂栖飞不定,不知道明天又落到了谁家。
参考资料:
1、李鸿昌编著.古代诗文名篇选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6:第296页
2、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604页
3、禾火,王彦丽注译.宋词三百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7:第127页
先生:作者的自称。筇杖:即竹杖。把住:控制住。放行:出行。
旗亭:代指酒楼。萧寺:佛寺。
这首词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词表现了一种出尘旷达的悠闲境界。
“先生筇杖是生涯”,开头一语是全词意蕴的形象的总概括,“筇杖”,乃竹杖;“先生”,乃自谓。词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筇杖生涯”进行涵盖,就表明他已无心于世事,完全寄情于自然山水之间。“挑月更担花”写出了山野风情之美与身在山野的惬意。以竹筇挑月、担花既能令人想见他在花前月下悠然自得的神态,也可体味出词人吟风弄月的情趣。“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二句仍是承“筇杖”的意象进行生发,前句以“把住”筇杖作为眼前社会现实的象征,词人看透了世事的云翻雨覆,对它们‘已无所谓爱憎可言,后句把倚杖而行作为他对生活的向往,他所行之处烟霞缭绕,不啻是他理想生涯的寄托。词人在“筇杖”这一意象上该凝聚很多思想情感,寄寓了十分丰富的意蕴。
下阕仍承“竹筇”的意象进行放逸之情的抒发。“飘然携去”之句就是写他倚杖而行的处处踪迹,他携着它(筇杖)到“旗亭问酒”,到“萧寺寻茶”,一“寻”一“问”暗示词人生计的清寒,神情潇洒落拓。结尾二句尤为妙笔,词人比喻自己是一只飞止无定的黄鹂,性之所至不知会飞到谁家,朱教懦晚年犹如此风趣诙谐,以活泼小巧的黄鹂自喻,表现作者有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
华严长者貌古奇,紫瞳奕奕双眉垂,
颜如桃花两侍儿,问其姓名自不知。
嗫嚅欲吐新奇词,岂亦有虎来护持。
维摩高卧尽不应,蓬山藏史策马驰。
三豪兀坐浑如痴,错认醍醐是酒卮,
谁将此景付画师。
句曲酴醾溧水桃,溧阳孤柏倚风高。家园几树桑和柳,何事令人梦想劳。
徇世甘长往,逢时忝一官。欲朝青琐去,羞向白云看。
荣宠无心易,艰危抗节难。思君写怀抱,非敢和幽兰。
四彻澹空明,清辉映寒玉。欲将五十弦,中夜弹一曲。
渚禽亦归巢,孤舟维野岸。月上霜烟空,寒林白于旦。
犬吠识荒村,泉响缅深涧。清极难成眠,寂寥夜将半。
丹凤衔书下九霄,山城和气动民谣。久潜龙虎声相应,未戮鲸鲵气尚骄。
万里江山归一统,百年人事见清朝。天教老眼观新化,白发那堪不肯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