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思洞庭水。
北想鴈门关。
稻粱俱可恋。
飞去复飞还。
猜你喜欢
日重光。奈何天回薄。
日重光。冉冉其游如飞征。
日重光。今我日华华之盛。
日重光。倐忽过。
亦安停。日重光。
盛往衰。亦必来。
日重光。譬如四时。
固恒相催。日重光。
惟命有分可营。日重光。
但惆怅才志。日重光。
身没之后无遗名。
湿烟吹起岸东西,渔子藏舟竹四围。
脱下蓑衣扬去雪,不教人道钓鱼归。
反照入闾(lǘ)巷,忧来与谁语。
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shǔ)。
夕阳的斜照,射入了深深的闾巷,有谁和我说话,排解新来的忧伤。
古道荒凉,黄昏时很少看到行人,秋风掀动禾黍,我愁思绵绵无量。
参考资料:
1、蒙万夫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31-332
反照:即返照,夕阳的返光。闾巷:里巷,乡里。忧来与谁语:一作“愁来谁共语”。
无:一作“少”。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这是一首抒发感伤情绪的咏史怀古诗,描绘秋日傍晚的寂静凄凉景色,抒发了满怀忧愁而又无人“共语”的悲哀,语言凝练,耐人寻味。
诗一开始从写静态的景入笔:一抹夕阳的余晖斜照在还留有残砖破瓦的街巷上。这凄凉的秋暮景色,不禁使诗人触景伤情,忧从中来。此时诗人希望有人能来听他诉说心中的忧伤。若能如此,或许能消释一点压在诗人心头的忧伤。次句紧承首句,“忧来与谁语”,可是环顾四周,竟空无一人,没有谁能来听自己倾诉。这两句诗,景中有情,情随景生。诗人以朴素简练的语言,点染出自己面对断垣残壁的空城时的悲哀,而此时的空城又恰恰是秋天里“反照入闾巷”时分的空城,这就更浓重地渲染出了作者此时的悲凉心情。
诗的后两句把人们的视线从近景引向远景:在冷清的古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只见古道旁杂草丛生的田野里,禾黍在秋风中瑟缩发抖。昔日喧闹的古道上,只有秋风吹禾黍发出的肃杀凄凉的声音,这声音使古道显得越发空旷寒寂,听了愈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这里“秋风动禾黍”一句还暗合了《诗经·王风·黍离》之意。《王风·黍离》诗序说:“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作者在这里贴切自然地借“黍离之悲”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惆怅之感。诗人在后两句诗中以极其洗练传神的笔墨轻轻地勾勒了几笔,虽无一字言“忧”,而“忧”意早已溢出言外,悠长不尽。
这首诗结构简单,但画面十分生动,令人读后易生苍凉之感。
醉乡诗笔是生涯,短短蛮笺字字斜。
沉水一株烟未断,半窗寒月上梅花。
忽复吞聋哭,苍凉到九原。斯人如此死,吾党复何言。
危论天应忌,神奸世所尊。来岑今已矣,努力殄公孙!
静练涵虚光,赪霞散奇绚。繁葩竟何力,矫此炎威煽。
逶迤映华馆,窈窕移清宴。污黦岂独殊,高怀亮谁见。
世人贵稀得,纷晻神先倦。鳞鳞秋水间,凉红坐疏贱。
微波亦何托,孤香若为恋。尽日对方池,逍遥欲忘膳。
却怜西商急,转幸孤赏先。怜赏难自任,遐心滞閒院。
手劚苍烟竹迳深,霜寒错落万黄金。
何年共话商山旧,分种归来欲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