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猜你喜欢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一作:七丝)
(七弦 一作:七丝)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9
2、吴昌恒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86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1
(七弦 一作:七丝)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
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
高节志凌云,不敢当滕(téng)六。
君子本虚心,甘自低头伏。
无复绿猗猗,何如在淇澳?
寒林尽白封,奚第琅(láng)玕(gān)独。
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
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chù)矗。
搦(nuò)管坐空斋,不听声谡(sù)谡。
缅怀文典可,佳画添几幅。
更思僵卧人,岂只食无肉。
滕六:说中雪神名,也叫“封六”,此用以指雪。
寒林:秋冬之林。奚第:何只,哪里仅仅。琅玕:翠竹的美称。
矗矗:高峻貌。重叠貌。
搦管:指提笔作文。搦,持、拿;管,指毛笔。斋:屋舍,常指书房、学舍。谡谡:形容风声呼呼作响。
文典:文籍典册。
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其中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鍊汞铅。
李白当年谪夜旔,中原不复汉文章。纳官赎罪何人在,壮士悲歌泪两行。
山光无限水悠悠,古苑花明月满楼。送君马上休回首,玉笛三声一叶秋。
今日非昨日,置酒衡门前。
林花发光彩,飞鸟亦翩翩。
弱女时往来,小儿诵诗篇。
细君亦不恶,中馈能周旋。
春荪前后至,炮鳖味亦鲜。
自我来此居,倏尔已三年。
终岁不能安,忧患相缠牵。
乃今得此乐,岂复为偶然。
壶尽汝当沽,醉来我自眠。
藕花亭子好,乃在水中央。万树菩提色,千池菡萏香。
綵云流绮幄,珠雨散瑶房。此际江妃曲,应遗汉水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