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客过当涂县,停车访旧游。谢公山有墅,李白酒无楼。
采石花空发,乌江水自流。夕阳谁共感,寒鹭立汀洲。
猜你喜欢
鸥鹭依寒水,蒹葭静晚风。烟光秋雨细,树色碧山重。
屏风围坐鬓毵(sān)毵,绛(jiàng)蜡摇光照莫酣(hān)。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鬓发稀疏的诗人,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
在京城多年性情尽改,忽然听到春雨淋淋的声响,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
参考资料:
1、赵洪云.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第四卷: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01:第10页
2、穆杰.古诗词鉴赏·春之卷:陕西古籍出版社,2004.04:第195页
毵毵:毛发细长稀疏。绛蜡:红蜡。暮酣:夜长。
全诗较短,只有四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主要写诗人在殿内值夜的环境。头一句写诗人值夜时坐在屏风中间,两鬓斑白,已经是五十多岁年纪的人了。人老头发首先从鬓毛白起,故日“鬓毵毵”。第二句写红蜡的烛光在夜深中摇曳跳跃。以上两句诗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死寂冷清的环境。从空间环境看,周围是宫墙深院,身边是“屏风围坐”,身处“重重帘幔”之中。从时间环境看,诗人已进入了“鬓毵毵”的暮年,节令已是寒食前后,春寒犹在,时间是夜深。从亮度上看,也只有一点点绛蜡的摇光。如此一点亮光,很难抵御夜深的漆黑,诗人独自一人处在这样一个时空环境里,心情上必然产生一种重压感。如此漫漫长夜,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环境。
诗的第二个层次由写环境开始自然过渡到写心境。第三句是全诗的过渡句,即由第一、二句的写环境向第四句的写心境过渡。诗人从26岁入大都为朝官,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不难想象,“京国多年”,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南方人的常情尽改。但是,诗人的乡音不会改。如唐代诗人贺知章,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最终还是“乡音无改”。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江南人意识不会变,诗人的思乡情不会变。所以,诗人在“忽听春雨”之后,自然会“忆江南”。“忽听”二字不可忽略,极富感情色彩。从前三句看,诗人的反思是深沉的,心情是郁闷的,乡思是浓烈的。“忽听”使诗人的感情来个大转变,于寂寞中忽然听到春雨来临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使其精神为之一爽。色调也开始由暗淡变为明快,这是给诗人带来向往、希望、思念的春雨。诗人“忆江南”,不仅仅是因为春寒犹在的北国比不上“杏花春雨江南”,而主要是因为诗人年纪老大、仕途坎坷。诗人在翰林时“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谏或不入,归家悒悒不乐”。一些同僚“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谗言一时不能奏效,“则相与摘集(虞集)文辞,指为讥讪”。在此种情况下,诗人时时想退出政坛,告老还乡。
全诗言语平淡而自然,但却含有丰富的底蕴,浓浓思乡之情藏在淡淡哀愁之中。
风吹白苧晚凉生,乍试兰汤尚不胜。阿阁东头新月上,玉盂纤手自调冰。
温谷媚新丰,骊山横半空。汤池薰水殿,翠木暖烟宫。
起疾逾仙药,无私合圣功。始知尧舜德,心与万人同。
岭外猿啼秋树月,林间鹤唳晓松风。
此行雁荡须参透,依旧归来玉几峰。
男儿抱经纶,动必为时利。姑置俗儒谈,盍各言尔志。
匹马从军游,叫阍上封事。秦王不能坑,汉祖不敢戏。
不溺蛮粤头,当断匈奴臂。雍容奏凯还,礼乐格天地。
化工泯无迹,君隆尧舜治。此志倘萧条,五湖资一醉。
钓竿拂沧波,藜杖倚烟寺。采菊秋荐馨,纫兰春及衣。
作诗以遣怀,把酒以适意。随处是道场,其乐叵思议。
公乎个中人,出处洞兹义。弹冠下七闽,簉迹中都吏。
学士如堵墙,争欲挽之试。公曰平生心,科目非所觊。
我有活国谋,囊封彻天视。九重一夜阑,拊髀为歔欷。
迟明未报可,襆被秣归骑。帝曰予汝嘉,予忧在阃寄。
南昌古名藩,咨汝往其贰。画栋晓飞云,珠帘暮雨坠。
要当轸民疠,岂独览佳致。公清衡重轻,内外匪殊异。
苟与道周旋,俯仰何所愧。金柔以鍊刚,玉美由火炽。
隐忍斯成功,沈深乃大器。穷达付自尔,是谓浩然气。
宣室行受釐,前席宁许避。吾词非浪发,请公默而识。
秋堤柳疏疏,秋塘荷叶枯。水浅微露石,水清还见鱼。
饮啄各自适,乐哉此舂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