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幽居湖北滨,相访值残春。路远诸峰雨,时多擉鳖人。
蒸花初酿酒,渔艇劣容身。莫讶频来此,伊余亦隐沦。
猜你喜欢
又名:韩舍人书窗残雪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大风卷走寒冷的云朵,昨晚虽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气晴朗了。江边的烟雾一扫而空,于是柳树的枝条显得更加轻盈。
(诗人目光所及处)屋檐下几片空地的积雪没有人打扫,(诗人挑灯夜读)不经意间,又是一个晚上过去。
本站。
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
“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后天晴,烟云荡尽,江天高朗明净,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三句转笔蓄势。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数片”说明雪之残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无人扫”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故能映雪夜读。如此蓄足笔势,结句的出现便如顺水之舟了。结句“又得书窗一夜明”仍紧扣住“残雪”写想象中之虚景。说明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可以像晋代孙康那样映雪夜读。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据《尚友录》载:“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此句暗用其事,还兼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如此用典,咸淡自知,却了无痕迹,真是进入了化境。
西庵翁上北城隅,为望临川旧守居。所恨足无双翅舄,但将诗代一函书。
甥教洗游多沽酒,妻使磨刀细切鱼。洒扫待公来献寿,亲扶杖履醉升车。
持节南行过滏阳,川原缭绕接衡漳。神麇山下河流出,牛尾冈头故冢荒。
风月旧楼馀断刻,大明遗刹有名章。园林花木南薰细,犹似祥莲九夏香。
杏花台上月华新,见月长思花下人。
今夜莫孤花月意,明朝风雨又残春。
李将军,虬髯戟列横秋冥。当关壁立万夫勇,扫空大漠无王庭。
一朝谢事东海上,皓首华颠气逾王。醉归叱咤灞陵尉,长揖嫖姚不相让。
欲将雄剑卖黄金,却把琵琶弹素心。凄清激烈风雨过,高楼五月如山阴。
君不见贺怀智,石槽铁拨云雷气。唐家供奉推第一,青史流传誇绝艺。
君不见康昆崙,指下鏦铮捷有神。玉盘骊珠千百转,春冰拆裂河流浑。
将军岳岳起当代,手挈二子成三人。即今狼居尽款塞,九边铁骑閒黄云。
明妃奉帚长信殿,娥眉不踏燕山尘。山西老将亦无用,金甲苔生土花重。
笳声寂静刁斗寒,但把琵琶学三弄。华堂秋空月满楹,朱弦翠幕流明星。
觞行乐奏豪兴发,快剑长戟纷争鸣。为君慷慨弹入塞,莫作琵琶亭下听。
下腾赤蛟身,上抽碧龙头。
千枝蟠一盖,一盖簪万扑。
花要带月看,香要和露收。
一点落衣袂,经月气未休。
一点入酿翁,经岁味尚留。
芙蕖池馆酒杯残,策策秋声入夜寒。月照蓬窗耿无寐,起看星斗一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