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茂德来征应,流泉入咏歌。含灵符上善,作字表中和。
有草恒垂露,无风欲偃波。为看人共水,清白定谁多。
猜你喜欢
茂德来徵应,流泉入咏歌。含灵符上善,作字表中和。
些小白须何用染。几人得见星星点。作郡浮光虽似箭。君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biǎn)。
我欲自嗟(jiē)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婚嫁事稀年冉(rǎn)冉。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
细小白须用不着染黑,多少人都见是鬓发花白。作知州事时光如箭地过去了,你莫埋怨,应当说比我三年贬居生活强。
我自叹还没有时机回朝,想起来官于三州无非是不称职。男婚女嫁风俗事看得少了,意识到自己年岁慢慢衰老了。我知有此时刻,极重的负担从思想上卸掉。
参考资料: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717-719
些小:细小。几人:很多人。星星点:言鬓发花白。作郡:任知州事。厌:厌烦。胜我:比我强。
不敢:不敢行动,没有时机。三郡:苏轼知密州、徐州、湖州后贬黄州。宁:安宁。非忝:不惭愧,意即还顺心。冉冉:慢慢的样子。有渐:有慢慢衰老时刻。千钧:古代30斤为一钧。这里言其极重负担。从头减:从根本上消失。卸掉:实指死亡。
上片,作者从时光的易逝来看官场游戏生活,与曹九章相互安慰。这是一种感觉性的审美心理。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从须鬓慢慢斑白感觉时光的流逝,暗叹自己老了;从“白须”上联想到曹光州官涯生活如“箭”飞过。这是自然规律。曹九章须埋怨,苏轼已过了三年贬居生活,比你差多了。“君莫厌”三字隐含着曹光州的满腹牢骚,“胜我三年贬”五字,表白了作者的坦然胸襟。彼此彼此,如此而已。
下片,从苏轼自身的官场沉浮、世事变迁的体验来谈看穿人生。“我欲自磋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苏轼自叹回朝无望,回首三州知官事又不顺心如意,难免内心郁郁不平。最后三句,再看婚嫁世事与年岁渐衰,得知人生“千钧重担”也无意义地“从头减”了。从“自磋”、“非忝”、“冉冉”、“从头减”,这一认识过程的矛盾、变化,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苏轼还以全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
全词名为赠词实是慰语。从中可以看出两人遭际相似,个性相近,相互慰藉,忘却前非。词从“白须”、“浮光”、“婚嫁”等的具体人事侧面,反映了官场生活原本是一场游戏,从而隐示苏轼淡然恬静的人生观。不过,现实中存在的悲剧,经常迫使苏轼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这就是苏轼被贬黄州后不去为僧、不去投江的原因。
恭承帝嘉命,春秋阅重关。逶蛇群公后,迤逦万雉颠。
青盖拂流云,鸣吹沸苍烟。宫阙何参差,车马日骈阗。
踞虎苞石城,蟠龙表钟山。高皇御六师,决江荡烽烟。
于兹首定鼎,万㝢悉来旋。南标指铜柱,北碣立阗颜。
嗣圣虽迁殷,亳顾可不颛。盛德为金汤,千祀永无骞。
梁武英雄气不加,桑门蒲塞满王家。独留太子扶天监,力为儒林护五车。
瑶坛蕴灵符,十秘何纷赜。玉洞忆仙言,千岁今始谪。
天糜紫烟横,地乳玄窍辟。骖鸾忽履汉,吸景荡精魄。
欲探冷暖池,终访金银宅。何事呼林央,非必餐水碧。
暂憩倏以归,居然霄汉隔。愿从九仙隐,愧无三鸟翮。
何以表不忘,岁晚松下石。
闽浙相望一寸心,鸰原落寞叹孤音。五年情话空相忆,千里闲门肯见寻。
只拟连床常对语,岂堪垂老更分襟。它时果许邻幽筑,莫倦天台尘土深。
触眼凄凄惹梦思,特怜乌鸟下来迟。凭将暮色云千里,借得青天月一枝。
桐井不堪荒白影,柳堤非复淡黄时。倦飞语涩声难译,应是长林归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