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斗酒百篇家有风,故应名堕胜流中。从教客论嘲元白,懒向东华恋软红。
好句旧来传已熟,并游今日敢言同。看公人物非如我,毕志区区在草丰。
猜你喜欢
斗酒百篇家有风,故应名堕胜流中。
从教客论嘲元白,懒向东华恋软红。
好句旧来传已熟,并游今日敢言同。
看公人物非如我,毕志区区在草丰。
山色江声共寂(jì)寥(liáo),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yuàn)六朝。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
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参考资料:
1、李安纲杨桂森杨蔷云.《万家诗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3页
2、李安纲杨桂森杨蔷云.《万家诗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3页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山色:钟山的景色。江声:长江的水声。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从明成祖至崇祯帝)陵墓的总称。萧萧:此处状风声。
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江左: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秣陵怀古,光看题目,似乎还是传统诗词中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吟咏。可纳兰性德不然,他围绕明朝开国建都于金陵,后来统治全国,迁都北京,最终仍落得个覆灭的命运展开议论。
诗的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声共寂寥”,秦淮自古繁华地,这里江山险要,有虎踞龙盘之势。可是如今南京钟山的美景、长江的水声都归于寂静,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绪所及,却是对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树晚萧萧”的联想,晚风吹过明皇陵,只有树叶微微作响,两者同样都是一片萧索的境况。“中原事业如江左”,这句将全诗主旨直接揭开: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个“如”字,将看似对立的“中原”与“江左”等同了起来。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芳草何须怨六朝”。以“芳草”来咏叹六朝衰亡的诗词从来就有很多,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等皆是。纳兰性德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可见,在他眼里,清朝取代明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整首诗的描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跨度很大,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虚实相映,写景和议论相结合,寓兴亡于山色夕阳、江涛草树之中,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世事的沧桑变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怀古之作的旧框架。
剔起灯来是火,历劫无明照破。
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蹉过。
垂竿临晓岸,坚坐据莓苔。
饵落萍初散,鱼惊荷暂开。
有求虽琐细,未获且低回。
君识磻磎老,曾垂绿发来。
野钓披榛竹,无人知往来。
高空飞不下,鸥鸟已相猜。
忽见干戈动,他乡隔老亲。一窗如此雨,两地未归人。
雁度关山暗,鸡催海宇晨。谁能更敧枕,聊挹曙光新。
崇山奠朱维,实维群山囿。葱茏薄光景,隐显变气候。
百泉萦虹蜺,万谷蒸饙馏。深根入无底,峻表切星宿。
嶒崚削剑戟,窈窕错锦绣。骑云擘高掌,窦石室阴嘼。
金鸡鸣未晨,玉女来自逗。琪树缟玄宵,瑶花落清昼。
美人游不还,霜月怨猿狖。凄凉驾壑槎,芜没白玉柩。
蓬莱渺沧海,弱冰浩浸溜。良辰不可掩,沉思令人瘦。
安得凌风翰,飘飖逐飞鹫。寻源挹孤清,搴林摘三秀。
逍遥观物化,俛仰空宇宙。真铨倘可求,吾将解吾绶。
百鸟啼春树树红,轻舟掠岸往来风。
江南江北花多少,都在先生酒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