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谁到山中语,雨馀风气秋。烟岚出涧底,瀑布落床头。
至道亦非远,僻诗须苦求。千峰有嘉景,拄杖独巡游。
猜你喜欢
荣枯无路入千峰,肥遁谁谐此志同。司寇亦曾遭鲁黜,步兵何事哭途穷。桧松瘦健滴秋露,户牖虚明生晚风。山思更清人影绝,陇云飞入草堂中。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lí)。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táo)令去官迟。
草间蛩(qióng)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没有才能不能辜负圣明时代,思念回东溪守着竹篱故居。
不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却嫌恨陶潜辞官归隐年岁已迟。
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空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参考资料:
1、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78-179
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故篱:故乡。
尚平:即尚长(尚子平)。一作“向平”。陶令:即陶潜(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
蛩响:犹蛩声。蛩:蟋蟀。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空林:渺无人迹的树林。期:约,约定。
此诗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谦词反语出之,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
颔联二句用了两个典故,出句用的是东汉尚长之典,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汉建武(汉光武帝年号,25年六月—56年四月)中,尚长子女婚嫁已毕,遂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对句是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的故事。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当县令,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有次有个督邮来督查,他觉得这个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县吏建议他穿得整整齐齐去拜见督邮,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于是挂印归去。此二句这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颈联是从山野间的昆虫的声音,也就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早秋寒凉萧瑟的特点。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预示着一个寥落季节的来临,予人一种萧索落寞的秋季感受。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出作者的迟暮感。
最后二句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这里说自己寂处山中,空林独往,只和白云期会,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
此诗主要申明作者自己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生活,抒发了一个隐士的情怀。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悠长。
故人久不见,怅望思迟留。客路愁山虎,渔灯散渚鸥。
清歌闻越调,小艇入淮流。江市虽萧索,人家酒可谋。
少年本六郡,遨游遍五都。插腰铜匕首,障日锦屠苏。
鸷羽装银镝,犀胶饰象弧。近发连双兔,高弯落九乌。
边城多警急,节使满郊衢。居延箭箙尽,疏勒井泉枯。
正蒙都护接,何由惮险途。千金募恶少,一挥擒骨都。
勇馀聊蹴鞠,战罢暂投壶。昔为北方将,今为南面孤。
邦君行负弩,县令且前驱。
双燕归来语不休。风前柳絮弄轻柔。梨花更作十分愁。
斗草池塘何寂寞,伤春人倦懒梳头。任他红日上帘钩。
偶然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散步寻春。来作琴堂不速宾。
缓歌一曲。野鹜纷纷都退缩。不用多杯。准拟花时日日来。
眼挂层峦醉益青,旋疑身是出山云。一泉一石忘情地,都作鸿沟与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