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傩鼓咚匝庙门,可怜楚俗至今存。
屈原章句无人诵,别有山歌侑佳尊。
猜你喜欢
败絮龙钟拥病身,十分寒事在湘滨。
若非野店黏官历,不记今朝是立春。
风叶萧森乱夕阳,啾啾何处一声长。三声未断过三峡,无数哀猿尽断肠。
我不羡渠乘大马食肥肉,我不羡渠寝细毡居华屋。
富贵两字输与渠,奈渠未免一字俗。
我有诗肠如月郎三秋,我有酒肠如海吞百渎。
西湖之水足供酒一杯,西湖之山可作诗千幅。
羽客写我醉吟意,雪为长髯电为目。
岂知天上三台星,焉用人间九州督。
仕宦不达坐多言,衰老未死缘寡欲。
眉毛及须尚如漆,此为寿相万事足。
莫言不智又无福,宁当忍穷勿受辱。
气豪未減天外鸿,神清差似霜前菊。
有人指点问为谁,云是紫阳方虚谷。
欲求我者,南山之南,
北山之北。
赤云蔽层霄,旱日作炎酷。
解带荫广厦,肤汗发如沐。
世无广寒宫,何地避蒸溽。
嗟嗟尚未已,里胥报甚速。
云有邑顽民,饮酒溢鼠腹。
半酣张空拳,中者致殒踣。
甲令著定宪,继踵当视覆。
驱车不敢缓,冒暑走山曲。
敝盖无丈阴,托庇何跼促。
因思古贤宰,民鲜犯鞭扑。
子贱弗下堂,政务自清肃。
顾予今何人,为治乃不淑。
民既冒重辟,已亦苦匍匐。
胡不树善治,泰然处华屋。
万里鸿飞心事传,乍随风色到吟边。相携故侣成川逝,几向西楼看月圆。
避地九夷原匪陋,藏身一壑恐难坚。海天不作蛟鼍梦,夜雨寒灯已隔年。
青霞裁雾縠。正锦潋瑶潘碧澳。水底鲛人织女。当翠房深处,新妆乍沐。
尘消罗袜,冶步盈盈出鳞屋。向何许,满身璎珞,云辙转风毂。
皎镜全澄独漉。相掩映、荷裳芰服。昨夜龙宫失晓也,养天鸡、启明传旭。
啄粮无半菽。算只有明珠满腹。江妃把、金针穿玩,递与素娥掬。
金炉香烬(jìn)漏声残,翦(jiǎn)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将漏完。夜风轻柔却也带着点点寒意。
夜晚的春色美得令人难以入睡,只见花影随着月亮的移动,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64-65页
夜直:晚上值班。“直”通“值”。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在学士院值宿。金炉:铜制香炉。漏声残:指水将滴完,即天快亮。漏声古代用来计时的漏壶中滴水的声响。翦翦:形容风轻且带有点寒意。
恼人:引逗、挑动人。栏干:栏杆。以竹、木等做成的遮拦物。
王安石这首小诗,在他的集子里,本名《夜直》,也就是说在翰林学士院中值夜班时所写。《千家诗》后面第80首《直玉堂作》(洪咨夔)和第83首《直中书省》(白居易)都是写这种情景。此处,选诗者为了切合集中按四时编排的特色,将题目改成了《春夜》。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