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立秋之雷损万斛,吴侬记此占年縠。
汰哉丰隆无籍在,政用此时鸣孛轳。
向来夏旱连三月,吁嗟上诉声满屋。
讼风未敕复占雷,助魃为妖天更酷。
我虽闲寂忝祠史,家请官供尚仓粟。
尘甑贫交满目前,卒岁将何救枵腹?
但愿吴侬言不验,共割黄云炊白玉。
天人远近叵戏论,裨灶安能尸祸福。
猜你喜欢
灿灿萱(xuān)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
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
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
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
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
竹标溪涧蠲民瘼,剑击蛟龙救水灾。四十日升金阙去,半千年后玉函开。
丹藏井底人难得,柏荫坛心手自栽。一段彩云天外至,山翁疑是锦堆来。
四山如壁不可去,当处如火不可住。上人既是要游方,可中须得超方句。
珍重便行万八千,通霄有路恒沙数。不落平常试道者。
道道若道未得,此去秦溪有直指。老子若能见之,必为汝道。
衰世多幽忧,还家拟扫轨。冠山抗茅茨,万象成曲几。
谁云出岫云,复作出山水。逃空事不成,乃见似人喜。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zhōng)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huì),童子开门雪满松。
我无端端离开“远公”多年了,此刻长安城中清晓闻钟令我回忆起他所在的西峰佛寺来。
住一师也许还在室中煮茗读经,不觉烟炉中焚香已尽,寒灯也渐渐晦暗。外间童子见天色微明,便打开房门,不想夜来大雪,只见一片银白,门前的松树也披满雪。
2、邓丹,陈芝国著.李商隐诗选读:线装书局,2007:187
3、王颖.唐诗宝鉴至爱真情卷.陕西: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28-29
无事:无端。远公:本指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一作慧远),是净土宗的初祖,此处指住一师。帝城:指京城长安。钟晓:即晓钟,是唐代京城长安清晨的一大特色,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齐长鸣,声震全城。西峰:指庐山。
炉烟:亦作“炉烟”。
首联点明诗题“忆”字。以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借指住一,既暗写其不凡,又表达了仰慕之情。为了合乎格律,诗人将晓钟加以倒装,以“钟晓”出之,此句写诗人听到京城的晓钟后,联想起住一所居山寺的钟声,想起久别的朋友。由于寺院的晓钟对于尘世中凡夫俗子来说,既宣告着宁静安详的结束,又预示着喧嚣熙攘的到来,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而感觉敏锐的诗人更能由此激起其内心的深层次体验,回忆起过往的相关人事,因此,本诗的“钟晓”意象也就能加入到对后世读者影响深远的唐诗钟声意象群落之中,成为唐代文学的一部分。尾联从”忆”字着笔,写两人在前一年的冬季,聚首青灯古寺,品茗吟诗,围炉夜话。以“炉烟”之“消尽”、“寒灯”之“晦”的物态变化来写夜色深晚,从时间上久写畅叙未眠之状,表达两人情谊之深。结句为一奇境宕出,写两人彻夜畅叙后清晨所见之雪景——馒天皆白,雪压松枝,好一个银色世界,好一个傲写青松。这景色不仅表现环境清绝高洁,而且还富合着住一不染一尘的高洁出世形象。
此诗构思巧妙,其一表现为以东晋高僧慧远作比,其二表现为景物烘托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全诗除首句“别远公”外,无一语言及住一,然而“炉烟”、“寒松”、“童子”、“雪松”及山寺晓钟声中无不有其人在。
六朝胜事已尘埃,犹有闲人怅望来。只道鬼神能护物,
不知龙象自成灰。犀惭水府浑非怪,燕说吴宫未是灾。
还识平泉故侯否,一生踪迹比楼台。
飞仙挟我上瑶坛,古桂香中夜倚阑。
铁笛一声吹月落,满身风露不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