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去年钜野张狂澜,黄河水不到鱼山。
焦城有屋仲子筑,它日能来相往还。
猜你喜欢
城头急雨昏长川,城边清流鸥鹭闲。
城西云黑电脚落,斜日正在城东山。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
参考资料:
1、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103
2、滕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14
3、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212-214
4、李雁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60-62
这首曲子描摹一个失恋者给恋人写情书的情景。作者用两三句话就勾勒出失恋者少情没绪的典型神态,手法新颖别致。
曲子首句按照诗曲见景生情、托物寄兴的习惯思路,先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雁空图,为下文抒写作情感铺垫。领头字“战”,既可解为寒战、抖索,也可解为挣扎、抗争。“战”字总领全篇,营造出一派秋日肃杀之气。西风也好,鸿雁也好,全由这“战”字的点染,涂上灰冷的色调,赋以情感的分量。
次句写萧瑟秋景所激起的悲秋心绪,“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但作品却故意不直说“伤心事”的具体内涵,而采用了欲擒故纵、跌宕起伏的表达方式。先是“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打算向知心的人儿写信,这就使人想到主人公之所以见雁伤心,必定与雁能传书的因素有关,其“伤心事”也必然包含在“知心事”中。“欲写”,信纸也已经铺好了,但其结果是来了个“停霜毫”,一字都没写出来。这就产生了全曲的第一层波折。
主人公自言“半晌无才思”,看来此时写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曲中偏偏又出现第五、六句对“往常得兴时”的补叙。“一扫无瑕疵”,生动地描绘了往常行文作曲文思敏捷的程度,与上句“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今昔的这种反差,就形成了第二层波折。
末句又从“往常”返回到“今日”,花笺上终于勉强写了,但只有两个字:“相思。”“病厌厌”与“得兴时”,“两个相思字”与“一扫无瑕疵”的鲜明对照,又构成了第三层波折。“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说明前时的“伤心”,正是深深的离恨与苦苦的相思。
全曲处处曲笔,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显示了主人公相思成愁的心境。大量运用的衬字,则应合了她“病恹恹”的相思绵情。
馀霭净麦岐,流晖转兰皋。燕垒落梁尘,渔舠激埼涛。
芳斟竞飞斝,绮思归摇毫。良燕气清和,物色如春韶。
渐收檐铎晚风声,一线天光捲幔迎。月共梅花邀客至,窗衔山色放宵晴。
陈遵尺牍原无匹,吴质文章旧有名。炉火欲销镫欲黐,起听街鼓报三更。
绝顶神灵宅,危空宝榻开。
层□□□□,□德出氛埃。
□□□□□,岩光□□来。
□□□一息,鸣鸟共徘徊。
春去堂堂不复追,空余草木弄晴晖。
交游归雁行将尽,踪迹鸣鸠懒韵不飞。
老大未须惊节物,醉狂兼得避危机。
东风虽有经旬在,芳意従今日日非。
〈四月十一日立夏。
〉
七年纶掖滥敷言,八奉斋祠荫宝轩。
上士半同猿鹤老,病身犹与蟪蛄存。
饭蔬力弱防冠坠,枕杫神宁喜席温。
樱序列清和芳意歇,淡然毕竟绝朝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