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仙翁来佩玉符麟,绿发无霜照碧筠。
永夜阑干千嶂月,清风挥尘七州春。
尘埃不隔壶中境,功业犹关物外身。
鸾鹤莫惊兵卫峻,主人元是白云人。
猜你喜欢
鳌背飞来绀碧浮,人间还有小蓬丘。
不须击水三千里,已压中天十二楼。
羽驾旧曾将梦到,芝田今合为公秋。
玉霄有客方东望,竟欲乘风驭气游。
疏泉浇药垄,枕石听松风。
此乐惭专享,无因与客同。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zì)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shāng),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当我辞别洛阳的时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伤心欲绝,杨花柳絮飘舞着如漫天飞雪。远行的人天天折走柳枝,桥下的流水时时都在呜咽,唱不完送别的悲歌。
上马时朋友争劝送别的酒。我最怕那南浦的莺啼,声声都是断肠的歌喉。燕赵儿郎也伤愁,挥不尽千行泪,又回头。
参考资料:
1、赵崇祚编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9-20
2、邱美琼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9-81
3、房开江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4-66
洛阳:最早为东周都城,此后后汉、西晋、北魏、隋等朝均建都于此。唐时为东都。恣攀折:任意攀折。恣,一作“争”。
离觞:饯别之酒。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平原年少:泛指贵族子弟,这里指远行的人。平原,古地名,战国时赵邑,即今山东省平原县。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上阕写桥上送别。“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一开头就点出了这次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正值阳春天气,洛阳城里柳絮纷飞,如同雪花飘飘。这时有人要远行,朋友们都聚集在桥上为他送别。“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按照古人风俗,送别要折杨柳以相赠,用来表示依依不舍之情。因为经这桥上远行的人络绎不断,来这桥上送行的人成群结队,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杨柳枝,整天都有人执手呜咽。送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那声音真是撼人心肺。这里不是直写离愁,而是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
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飞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江淹《别赋》有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浦是地名,在福建,这里借指送别之处。一旦离开洛阳,又是那样的牵肠挂肚。忽然听到莺啼婉啭,好似声声劝人留下,实在不忍离去。换头二句所写情景,愁绝可见。“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平原年少,出自“我本平原儿,少年事远行”。平原作为燕赵之地,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交友至深,故离愁使人格外伤感。结尾二句先以“愁杀”二字与首句的“愁绝”呼应,点出情怀,再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将依依离情与主人公的无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来,一种难舍难分之情态跃然纸上。
一般送别之作多写得凄凄切切。温庭筠这首词虽然格调也不高,但并无儿女之态,脂粉之气。大家公认温庭筠词“大半托词房帷,极其婉雅”,这首词却是个例外,别具一种阳刚之美。
城头黑云如坏屋,车走争门折千轴。
姚家新妇亦东逃,舅姑惊惶儿女嗥。
自知数口难俱免,欲渡前溪舟尚远。
嘱夫弃妾当奉亲,独赴清流不爱身。
此日谁能问南史,如妇曾书几人死?
一代华阳社,平生碣石游。坐携鹓鹭侣,吟傍凤凰楼。
梦寐犹青眼,形容渐白头。尺书聊写寄,涕泪尽南州。
雨斜风横香成阵。春去空留春恨。欢少愁多因甚。燕子浑难问。
碧尖蹙损眉慵晕。泪湿燕支红沁。可惜海棠吹尽。又是黄昏近。
仙人已骑白鹤去,倦客漫逐红尘来。
人间又见梧叶落,观里无复琼花开。
明月皆春罢歌舞,王宫相府俱尘埃。
江山如此豪华歇,千古岂不令人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