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色青天雨乍晴,鸭头细草绕堤生。林间野日依依见,水底春光寸寸明。
犹喜乱花时入眼,可能万事顿忘情。无端景物相料理,屡欲颠狂兴不成。
猜你喜欢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yì)台前扑地花。(扑地花一作:铺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82
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扑地:遍地。
春光:一作“春风”。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这诗句里,表现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元稹当时在四川广元,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破屋居人少,柴门春草长。
儿童不识字,耕稼郑公庄。
来时麦未吐,今见秀盈畦。投阱还遭石,登云孰有梯。
尔谗徒似锦,吾醉只如泥。行止无劳问,空山杜宇啼。
积雨日未已,客中怀可知。如何相见地,即咏送行诗。
半月赵佗国,三秋文献祠。好游年少事,搔首鬓如丝。
杳霭祥云起,飘飏翠岭新。萦峰开石秀,吐叶间松春。
林静翻空少,山明度岭频。回崖时掩鹤,幽涧或随人。
姑射朝凝雪,阳台晚伴神。悠悠九霄上,应坐玉京宾。
当年品格领群芳,独立嫣红姹紫场。大愿化泥供践踏,偶然落水弄文章。
可留南国相思子,输与东篱晚节香。剩有故人添怅惘,惜春心事寄佯狂。
爱尔高居息众缘,沿阶忍草任芊绵。床头卧虎难为客,顶上巢乌不计年。
天鼓自鸣朝梵后,地肥争发午斋前。翻嫌慧远生多事,苦役僧雏种白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