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淮南旧有于遮舞,隋俗今传水调声。白雪阳春长寡和,著书愁绝郢中生。
猜你喜欢
半夜暖风吹朔雪,东城南陌晓来春。郊光野气望不极,柳意梅香愁向人。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然后写心中情。面对这一派好景,此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现时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眼明正似琉璃瓶,心荡秋水横波清。
野寺钟昏山正阴,乱藤高竹水声深。田夫就饷还依草,
野雉惊飞不过林。斋沐暂思同静室,清羸已觉助禅心。
寂寞日长谁问疾,料君惟取古方寻。
一夜春雷动石泉,桃花新涨已连天。幽人悟得朝宗理,兴在滔滔百折前。
独上妙高台,台空孤鹤回。江山自今古,英俊岂尘埃。
天乐松涛迥,云屏露障开。坡仙有遗墨,读罢意徘徊。
马帐朋方集,麟经讲未残。幡然怀故里,谁此障狂澜。
黄卷秋檠短,青毡夜榻寒。好将池草句,题与惠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