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齐秦谁谓远,烽火自相通。消息雌雄国,关防百二同。
流光下沧海,飞焰避惊鸿。不及承平日,空悲垂白翁。
猜你喜欢
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
勿言日已暮,相见恐行稀。愿君熟念此,秉烛夜中归。
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
所思向何方,所思今有所。食蓼不知辛,食檗不知苦。
惟有所思愁杀人,蓼檗不能如苦辛。
潺潺碧涧归田,山人自识山家趣。开春阳动,土膏融暖,便脩农务。
黄犊翻泥,青秧刺水,爱逢时雨。但完官两税,供家八口,万事何、思何虑。
细数古来豪杰。犁锄边、尽多乐处。伊尹深耕,孔明薄种,甚生出处。
江左夷吾,终南捷径,岂堪俦侣。判穷达由天,卷舒在我,證却此、生公据。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nán)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pǔ)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qióng)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我想要问讯秋天的信息,众人皆不知,我背着手,口中念念有词地叩问东篱下栽种的菊花。
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
空荡荡的庭院,落满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大雁南归、蟋蟀停止了鸣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不要说世界上没有人能与你接谈,你哪怕能与我说上片言只语,我们也能相互理解对方的心思。
参考资料:
1、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26
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叩:询问。东篱:指代菊。
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蛩:蟋蟀。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拟人写法。
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正因为林黛玉的风雅是故意做出来的,她实际上耐不住寂寞。所以,在《问菊》中,她大倒这方面的苦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又自作多情地问菊花:“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其实,这正是她自己耐不住冷清的写照。若依菊花之本性,人家本来就是顺应秋之时节而生的。若怕寂寞,何必开于秋时?当事人只需像宝钗那样为菊的到时未开而怅叹(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或者把菊的形象留下以作永远的纪念(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即可,何必在人家正常开放的时节,问人家有没有寂寞相思呢?林黛玉所写的三首诗被评为菊花诗最佳。其中《咏菊》第一,此诗第二。如果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她的诗才出众,就不会在前面咏白海棠时要让宝钗“压倒群芳”,在后面讽和螃蟹咏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原来作者还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一般的咏菊诗主调就是:一、自命清高;二、孤独寂寞;三、标榜遁世。菊花这个题材,又特别适合表现这些主题。原因是,菊花是秋花,既然傲立霜雪,又孤独绽开(没有跟众多的春花一起开),特别适合失意的文人自比:瞧,我虽然失意,享受不了繁华,可我照样是精神上的贵族——你不用我,我就学陶渊明隐居去。因此,曹雪芹让林黛玉夺魁菊花诗,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林黛玉就是这种求之不得而怨的小文人的代表。
总而言之,林黛玉的清高正如这些菊花诗一样,是刻意装出来的。是在明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的情形下,而刻意效仿出来的。目的只是为了抒发自己小文人式的对世俗名位的求之不得的哀怨,并同时博取清高的美名和旁人的同情。因此,一遇到真正能考验她能够取法陶令的时候,她就丢下这些“孤标傲世偕谁隐”、“满纸自怜题素怨”的标榜而不管,一个劲地去高歌“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了。
淮西欲勒纪功石,题卷还多称妙词。老我犹惭王溪笔,为君一续读韩碑。
我生实多邅,九折行晚途。
忧伤日熏心,惊见颊与颅。
稍生秋风时,竞出寒雨余。
星星初尚稀,戢戢不可除。
昔如春柳妍,今作霜蓬枯。
蓬枯有再绿,念我岂得如。
平昔乐方外,固与功名疏。
投镊三叹息,金丹岂无书!
封章闻圣主,驰传自南京。身立云霄近,恩沾雨露荣。
辞朝初整旆,送别若为情。后夜逢秋半,相思共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