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塘影抱林光,樵风接溪浪。
最爱笋蕨时,恰是河豚上。
猜你喜欢
清凉破寺古佛国,中有双桧幽可探。癸酉九月念六日,厌次老子来城南。
初出城门霜信冷,沙土数尺堆峰岚。忽闻午钟蒲牢吼,山门赤脚头陀参。
维摩庭院十笏地,狮子倒座罗什憨。亭亭二本东西立,西者兑女东震男。
秦灰汉垒几千载,铁皮虬干何眈眈。一如巫支锁波底,太阴黑入蛟龙潭。
一如晋鄙遭朱亥,右肩偏袒毛毵毵。一则根生丑妇瘿,一则枝缩瓮茧蚕。
雷雨垂空磹走,脂泽伏窟豨苓甘。夕春在瓦西风起,铃铎乍响天蔚蓝。
须臾淮阴拔赵帜,井陉战士旌旗酣。又如蚩尤排奇阵,鬼兵十万横长锬。
下有艾纳大如掌,石床花扫飞钵昙,四溟山人何为者,诗篇曾不一咀含。
我今留连不肯去,韦偃莫绘心馋贪。安得移锸山
谁将紫芝苗,种此槎上土。便学商山翁,风餐谢肥羜。
长卿谈兵气飘扬,半生漫趁槐花忙。
尘埃绿绮谁拂拭,鸡群野鹤空昂藏。
何必明经取青紫,请君囊书献天子。
中原犹未息兵戈,万里横行丈夫事。
愞夫株守衡门里,初无长须给薪水。
故旧经年绝尺书,乌鹊玩人频送喜。
欲行万里囊无钱,移床且对薰风眠。
儿啼妻怒了不问,诵诗过午声琅然。
彍骑名非少,司农日不供。黄金仍道路,白羽转从容。
自昔乘春障,何人念夕烽。饱飞诸节度,宁羡彻侯封。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pín)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
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参考资料:
1、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870-871页
秋气:指秋日凄清、肃杀之气。烛花:烛芯烧焦结成的花状物。
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
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就很难打发漫漫长夜。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杜甫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着一“频”字,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
后两句写景。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都不会给她送来温暖。这情景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没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月台无屋有空坛,空处观空眼界宽。不惹世间尘一点,冰轮心镜两团团。
王谢风流异俗徒,清秋玉露映冰壶。鸿飞碧落期高举,鲸战沧溟叹不虞。
松竹小堂兵后葺,桂兰香醑客来沽。寄诗能忆云中叟,大隐墙东志自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