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糟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自爱淳音含太古,谁传清溜入南薰。
秋风几共橙香注,晓月曾和鹤唳闻。我欲婆娑竹林国,洗空尘耳正须君。
猜你喜欢
小宅东偏,绿阴曾听鸠边雨。几番霜信,宛剪就、猩绡残缕。
恰伴僧墙黄雪,落帽风前舞。一点点、逐乱流去。
夕阳暮。浴水鸟、断霞搅碎,只趁着、渔舠住。千丝撒网,便认作、金鳞聚。
莫是旧沟漂出,还有人题句。愁吟客、梦过吴江路。
海上张家玉雪郎,锦筝银甲醉高堂。别来万里风波外,灯下闻筝忽断肠。
佳人在北燕,相望渭桥边。团团落日树,耿耿曙河天。
愁多明月下,泪尽雁行前。别心不可寄,惟馀琴上弦。
碧玉上宫妓,出入千花林。珠被玳瑁床,感郎情意深。
手无太尉玉麈,腰无鄂公羽箭。
一声喝海潮音,一只眼岩下电。
三山远落穷江尾,一水横过接石头。兰棹几双船细细,芦场无数屋浮浮。
断云归去商量雨,黄叶飞来问讯秋。总为登临能作兴,若为陈迹替人愁。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yuàn)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mù)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
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
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
参考资料:
1、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420-421页
国:故国。委:舍弃,丢弃。
他山:别处的山,这里指异乡。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花园。草似烟:形容草木依然茂盛。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
雨暗:下雨时天色昏暗。离:分开。长:通“常”,持续,经常。吊:悬挂。欲:想要。
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凄切:凄凉悲切。愁杀:亦作“愁煞”,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