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未老已前胡不归,何须斑白及衰羸。婆娑石上弄明月,卧看春风生桂枝。
猜你喜欢
愁云垂地黄映日,叠嶂插空青照楼。野菊花开秋又晚,便当归去老沧洲。
年过半百合归去,谨杜衡门深退藏。衰白前途有多少,使君子细更商量。
百年登眺问谁宜,涧转林回石磴危。潮落空江秋笛起,云生虚室夜钟迟。
庙门雨黑愁山鬼,阶草霜黄集野麋。天地无情归浩劫,一樽聊复散襟期。
铜鼓峰插城南陂,渔矶百尺溪瀰瀰。蛮云作态僵不动,上有诸葛丞相祠。
丞相渡沪来何速,纶羽遍历牂牁陲。祁连未出首南服,眼前雍孟如蚁蚳。
九月凯还捷书上,瘴烟漠漠将军戏。遗庙三间塑泥像,旁有酋帅济火儿。
缠头青布身藤甲,野花覆额连双眉。毒砮千钧矢三十,黄区月耳鸟蒙骓。
当时再拜伏道左,聚粻刊路无敢辞,僰卒一队拥前后,乞怜丞相相许之。
功成配飨英风在,手招群鬼摇灵旗。我瞻庙貌三叹息,为撰文字磨丰碑。
水西黑罗最狡黠,尔之鼻祖何人斯。攻心为上术诚善,如公作用良可师。
千载而下吊陈迹,古屋深箐藏狐狸。长涧潺湲弄寒水,似听宝瑟弹哀丝。
四山寂寞秋色老,霜白枫叶红于脂。
方舟越大江,凌风下飞阁。仙子去不还,苍屏倚寥廓。
又名:晚泊蒲类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shuò)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shù)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hàn)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在边庭上望不见归处,客居万里心中充满忧愁。
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断续绵延,黄河之源从北面流来。
晚风中夹杂着寒气,弯月照耀着边塞的秋景。
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嘹望楼。
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
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
参考资料:
1、卢冀宁,汪维懋著.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09:第48页
2、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52-53页
次:在途中停留。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南属:向南延伸。
朔气:北方的寒气。边秋:秋天的边塞。
军壁:军营周围的防守工事。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戍楼:边防驻军的嘹望楼。
龙庭:即龙城,汉代匈奴的政治中心。这里借指边塞突厥族的政治中心。燕颔: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颔:下巴。
兰山:兰皋山。
诗歌以低沉的慨叹开头:“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两句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诗人浮想联翩,构思奇特,措词朴实自然。“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这两句诗照应题目,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
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不无针砭现实的意义。这首五言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其次诗人善于用典,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耻降低职务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情感强烈,笔势波澜起伏,大笔勾勒与工笔刻画相得益彰。
一径数里间,巉岩镇幽谷。中夹清溪流,白云长断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