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年画工搦毛锥,貌此八马姿权奇。青丝络头十二蹄,调柔意态行愉怡。
五马放浪无维羁,或龁或望仍回嘶。一牧牵鞚一牧骑,制度彷佛唐巾衣。
不知此马生何时,昔周穆王远游嬉。驾跨八骏驱东西,高升昆崙蹑瑶池。
骝騄骥义劳飞驰,日走万里无停騑。兴元唐家危累棋,百弮仅脱朱泚围。
黄屋进狩怀光追,八马入谷七马疲。筋挛肉绽行人悲,两者资世皆颠羸。
虚名何有千载垂,空得传记流歌诗。未如此马闲犹夷,牧坰不受鞭筴威。
不踣险远安无危,泉甘草荐足自肥。安用号骏称云骓,嗟哉画意谁能知。
猜你喜欢
孑孑干旄(máo),在浚(xùn)之郊。素丝纰(pí)之,良马四之。彼姝(shū)者子,何以畀(bì)之?
孑(jié)孑干旟(yú),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jīng),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gǔ)之?
牛尾之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邑郊。素丝束束理分明,良马四匹礼不轻。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敬?
鹰纹大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近郊。束帛层层堆得好,良马五匹选得妙。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报?
鸟羽旗帜高高飘,人马来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顺的贤士,有何良策来回报?
参考资料:
1、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02-104
2、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05-106
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干旄: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浚: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素丝:白丝,一说束帛。纰: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彼:那。姝:美好。一说顺从貌。子:贤者。畀:给,予。
孑孑:旗帜高举的样子。旟: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下邑,近城。组:编织,束丝之法。予:给予。
旌: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告: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来越近,车马排场越来越盛。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传》解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如果按“访贤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六符同睹泰阶悬,壮士长歌北到天。万国衣冠陈玉帛,两京日月照山川。
画省高车久已悬,花封才子正青年。鉴湖一曲幽栖处,明月清风水拍天。
丹林间绿筠,溪路静无尘。枫岸谁为客,桃源即主人。
饭香炊晚稻,酒熟斫鲜鳞。欲起临溪阁,还家隐钓缗。
红白花开绿渚浔,风光买我不论金。辋川不借閒人看,只爱诗家著语深。
日出江空晓气柔,白筼风起渚烟收。
夜来一饷三更雨,送尽飞花入海流。
人生有如梦,世变亦浮沤。
无有悟双遣,穷通归四休。
终期风日美,不见雪霜愁。
此意因相谂,聊宽无益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