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坤壤大如许,或谓藏于斯。此理颇未安,如之何勿思。
乡来云梦吞八九,眇而视之竟何有。是中馀地渺无边,尽吸西江斟北斗。
区区载笑触与蛮,流血如海骸如山。蟭螟之国蚊睫间,开边拓土久不还。
隐沦萧洒尘嚣外,六合尘嚣在其内。俗子先标出大门,我欲乘风跨鹏背。
猜你喜欢
低花树映小妆(zhuāng)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yīng)鹉(wǔ),思量何事不回头。
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
参考资料:
1、朱金城,朱易安著.国学经典导读白居易诗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01:202
2、孙琴安.唐人七绝选.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155
3、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420
4、李霁野.李霁野文集3: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03:371
妆楼:华美的楼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处。
背鹦鹉:以背对鹦鹉。鹦鹉是一种鸟,善学人语。思量:思忖。
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是青年女子,并且交代了地点,其余都是对女子的刻画,通过“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等一系列的静态描绘,展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一幅始终处在低气压中的画面。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点点的愁一下就进入了主题的表达层面。写出了这个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但后二句,也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对愁思的回应,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头”这句,给全诗带来了重重叠叠的神秘感。结尾没有说明其“愁”的原因,只是点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读者自去联想,这虽然是出自于艺术方面的考虑,但也正因其“愁”才更容易惹人去联想,因为关于女性悲愁的经典语境早已确立并成为了传统。至于究竟为了何事,作者没有明说,这正是供读者体味的地方。但聪明的读者已可以猜到是伤春伤别,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此诗虽然显得比较纤巧,但也说明了作者观察人物的细致。
这首诗既写春愁,又刺春愁,对只会冥想不会寻求解脱春愁办法的人进行讽刺。另外,全诗不仅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对女性自由幸福快乐的渴望与追求,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渴望与追求为何不能出现的隐性思考。全诗虽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画生动,语约意远,诗意别出心裁,堪称佳作。
孤灯照长夜,膏尽灯影灭。
划见窗户间,鲜鲜有明月。
翩然归去两芒鞋,朱子书堂小学斋。
好向四书寻骨髓,敢辞五岭役筋骸。
晦传可是终无愧,遁筮谁知晚□佳。
前哲持身但如此,知时岂不有吾侪。
鸲鹆色不如鹦鹉,强向筵前学人语。网罗西下陇山空,毛羽虽佳不如汝。
铁衣金觜双雕楹,世间无处无弓缯。试听内苑笼中语,空诵弥陀六字名。
病骨支筇却下堂,瘦颜衰鬓入愁乡。黄莺饶舌花饶笑,一样春风有别肠。
无数飞花送小舟,蜻蜓款立钓丝头。一溪春水关何事,皱作风前万叠愁。
山人去作山西将,岫幌岩扉掩翠岚。欲问證师求正住,凭师改作潞公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