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发萧萧旧秘书,木天图籍几勤劬。莫教作郡江南去,天子时时幸石渠。
猜你喜欢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yáo)。
似此星辰(chén)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xiāo)。
缠(chán)绵思尽抽残茧(jiǎn),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箫,银河红墙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遥远。
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为了谁在风露中伫立了整整一夜呢?
缠绵的情思已尽如抽丝的蚕茧,宛转的心已经像被剥的芭蕉。
回想起她十五岁时在那月圆之夜的情景,可叹我手中的这杯酒竟已无法消除心中的忧愁。
本站。
银汉红墙:李商隐《代应》:“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卢家白玉堂。”
星辰: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风露:高启《芦雁图》“沙阔水寒鱼不见,满身风露立多时。”
思,丝。心,芯。皆双关语。
“绮”本意为“有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
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第二联“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在黄景仁的诗中,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 第三联“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
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先皇盛德本休明,肃慎由来贡内京。马市自开夷服禁,龙庭曾卫汉家营。
貂珰误国随招寇,将校何人复玩兵。辽事只今忧更大,急需长策佐金城。
春风吾自爱吾庐,不逐红尘问卜居。门可张罗回俗驾,室如悬磬有残书。
携儿就塾分阴里,课仆浇池隙地馀。悬忆含香披对日,何如栖迹混樵渔。
小斋经暮雨,四面绝纤埃。眠客闻风觉,飞虫入烛来。
夜凉书读遍,月正户全开。住远稀相见,留连宿始回。
小屋坐如梦,块然见寒花。共此一尺春,与作石生涯。
东风有百好,江燕蹴晴沙。嬛嬛神暮来,罗袜步欹斜。
娈彼金玉姿,凡艳不齿牙。未是山人心,剪裁出天家。
阿兄不肯顾,夷然去鸣茶。时念矾弟兄,抱牍对老鸦。
来归坐欠伸,晚晴放吏衙。忽思收犯斋,新妇映脸霞。
平生江海兴,临事岂有他。尽此升斗间,何用惜芳华。
安得谢扁舟,清卧理钓车。闭门咏棠棣,白首无叹嗟。
今岁今宵更几何,梅花爆竹两蹉跎。百千万事与时去,三十二年从此过。
公馆无人灯烬落,边城达曙鼓声多。纷纷怕逐春来梦,细瀹香茶遣睡魔。
一寸春晖值万金,谁能白发系光阴。
燕莺已付忺新耳,蚕麦犹关活世心。
坐到夕阳如梦寐,看来时事只沉吟。
暖风吹面忘怀处,何日何人更似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