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岁寒老石尚干霄,松柏摧残只艾萧。
岣嵝字昏烟漠漠,空同人去夜寥寥。
凉蝉高挂千寻壁,断涧闲浮五石瓢。
不信渠侬呼不醒,倘逢归鹤试招邀。
猜你喜欢
秋日方杲杲,独行溪水干。纷然浣纱女,及此清未寒。
相语有相厉,岁晏霜雪繁。谁云陶唐风,远矣不可还。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五柳先生陶渊明本来就是山村田园的隐士,偶然在世俗生活中做客,为官场所羁绊。秋来见月多归思,起开笼放白鹇。秋天来临的时候看见月亮就会更加思乡,倒不如成全了白鹇,打开鸟笼让它回到家乡。
参考资料:
1、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第322页
2、徐天闵.武汉大学百年名典古今诗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第484页
五柳先生:晋陶潜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遂自号五柳先生。秋来见月多归思,起开笼放白鹇(xián)。白鹇:鸟名,似山鸡而白色,产于我国南方。
前两句以著名的隐士和诗人陶渊明比拟孙明府。陶渊明住宅前有五棵柳树,因此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做五柳先生。他曾经一度出任彭泽县令,因为不习惯于遵守官场礼节,厌倦世俗礼法,很快就辞官归隐了。这两句表面上是写五柳先生的生平境况,实际上作者却只是灵活地运用了陶渊明这个典故,暗指孙某之出任明府,也不过是偶然的事,终究还是会如陶渊明一样,弃官归隐的。
第三句写其见月思归,月挂中天,千里可共,故对月而思异地或家乡的月下亲友,乃是人情之常。作者特地用一个“秋”字点明了创作诗篇时的时间,让人立刻就联想到了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中秋节的月亮更是代表着一股特殊的感情。古典文学中,月亮已成为一个传统的意象,象征着亲人团聚,家庭团圆,这种意向所代表的感情,在中秋节尤为突出。在前面读过的许多诗中,已经屡见,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千古名句,比比皆是,与之相比,这一句乃是平淡无奇的常语,但接以末句,则成为点睛之妙。由于自己思乡,起而开笼放鸟,构思出人意外。这就连平淡无奇的上句也显得非如此写不可了,若不是见月思乡,怎么又能联想到白鹇了,所以说,上句为下句的巧思作下了坚实的铺垫,这一拙一巧,对比鲜明,反差之下,真情流露,更是突出了作者创作的深厚功力。白鹇关在笼中,孤单清冷,作者由自己之思乡,想到白鹇之寂寞。万物皆有归宿,生灵都有真情,既然自己与家人相隔千里,不能团聚,何不成全其他生灵回归故乡呢。这里写孙某对白鹇的同情,为它设身处地着想,事实上却是以物喻人,“放白鹇”这一件小事,却暗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便是作者对孙某的同情,这一层意思从孙某所作的《怀旧山》诗中可知,从作者创作的意图亦可知,这层意思,在此得到了升华。第二层,便是作者对自己的同情,诗人的眼泪,一半为所写的对象而流,另一半则是为自己而流,作者多年羁旅他乡,思乡之情犹盛,作者又何尝不想做一只白鹇,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呢?
咸阳原上失秦鹿,戍夫入关竞驰逐。君王自负十尺躯,傍人更讶重瞳目。
横行按剑一何威,叱咤四海随指挥。诸侯西向受金印,壮士东归尽锦衣。
阴陵道中夜失援,垓下孤军独迎战。百万王师来震天,八千子弟随飞电。
自言百战当一身,宁知一败损威神。美人帐下看无主,骏马江边弃与人。
楚歌声高暮云伫,孤灯对酒惨不语。盖世英雄力拔山,一夕悲哀泪如雨。
君不见三军缟素行负戈,乌江不渡愁风波。古来失道众所弃,父老虽怜将奈何。
满怀幽思自萧萧,况对空山夜正遥。四壁晴秋霜著色,一天明水月生潮。
歌传岩谷声豪宕,酒泛星河影动摇。醉里似闻猿鹤语,百年人境有今朝。
东风吹酒星,倏忽辞青天。自堕吴江湄,一住三十年。
十年抱案尚书前,腰腹半已成杯棬。归来览镜忽大笑,笑汝低眉为俸钱。
忽逢萧相营未央,虽有月请归朝堂。酒肠唧唧如欲诉,且向文君乞鹔鹴。
阳昌垆头春酒香,白眼瞪视天茫茫。杜曲梨花飞,灞陵杨花落。
不愁花落无处归,只恐长条坐萧索。以兹日作烂漫游,妻嘲女谏安足酬。
汝曹骨肉偶相合,世间万事俱蜉蝣。君不见王元美,昨者病欲死。
眼前七尺无奈何,胸中万卷长已矣。只今幸逐春阳苏,那不尽倒白玉壶。
当时倘便骑鲸去,北斗南箕未可沽。
使君来作牧,众若倚南山。
时节当授衣,已念赤子寒。
驾言出登眺,岂为景趣繁。
民风指顾中,惠术良欲殚。
纾怀有佳句,伏诵一再叹。
从今安田里,不度百牢关。
戍楼烟自直,战地雨长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