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歌酒追随地,名园记昔游。升沉嗟潦倒,哀挽为悲愁。
自出推王社,友于才郡侯。联翩期禁近,何意遽浮休。
猜你喜欢
相业冰溪望,明公实妙年。方看回旧观,乃复閟新阡。
才学时争美,声华士更传。发扬文正谥,尤动九重天。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liáo)漻虫啧(zé)啧。
云根苔藓(xiǎn)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qí)九月稻叉牙,蛰(zhé)萤(yíng)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秋风掠过,秋野明净,池塘积水深又清,草中虫儿唧唧鸣。
长满苔藓的山石,浮起浓密的云气。挂着露珠的秋花,在娇滴滴地哭泣。
九月,荒地里的稻子参差不齐,发着冷光的萤火虫在斜径上低飞。
石缝里渗出的泉水滴入沙地,鬼火如墓中漆灯,花朵似的点缀着松林。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6
2、冯浩非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1-92
秋风白:古人以白色象征秋天。秋风又称素风,素的意思是白。漻漻:水清而深。啧啧:虫鸣声。
云根:云雾升起之处。苔藓:青苔。冷红:秋寒时节开的花。泣露:露珠凝聚,有如泪珠。
荒畦:荒芜的田地。叉牙:参差不齐。蛰萤:藏起来的萤火虫。
石脉:石缝。鬼灯:磷火。如漆:明亮如漆。点:一作“照”。
诗歌开头三句吸收古代民间歌谣起句形式,运用了“三、三、七”的句法。连出两个“秋”字,语调明快轻捷;长句连用两个迭音词,一清一浊,有抑有扬,富于节奏感。令读者读后仿佛置身空旷的田野,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
四、五句写山。山间云绕雾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写到这里,那幽美清朗的境界蓦然升起一缕淡淡的愁云,然后慢慢向四周铺展,轻纱般笼罩着整个画面,为它增添了一种迷幻的色调。
六、七句深入一层,写田野景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黄的茎叶横七竖八地丫叉着,几只残萤缓缓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飞,拖带着暗淡的青白色的光点。
八、九句再深入一层,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点阴森可怖的境界: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燐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像漆那样黝黑发亮,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泉水是人们喜爱的东西,看着泉水流淌,听着它发出的声响,会产生轻松欢快的感觉。人们总是爱用“清澈”、“明净”、“淙淙”、“潺潺”、“叮咚”之类的字眼来形容泉水。李贺却选用“滴沙”这样的词语,描摹出此处泉水清幽而又滞涩的形态和声响,富有艺术个性,色调也与整个画面和谐一致。末句描写的景是最幽冷不过的了。“鬼灯如漆”,阴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点松花”三字,又多少带有生命的光彩,使读者在承受“鬼气”重压的同时,又获得某种特殊的美感,有一种幽冷清绝的意趣。
君浙余闽数千里,相逢共饮西湖水。
湖水正甘鱼正肥,一曲离歌入秋耳。
八月风高草木悲,荒城日夜尘沙飞。
家山况有古雁荡,此山不归将何之。
远游君未曾,发轫便东鲁。平生仰止心,一往了千古。
尼聃本通家,复此缔姻与。岂徒升门堂,行且窥奥序。
君才自豪宕,云梦口吞吐。兹行信天假,为尔辟襟宇。
冥搜穷日观,旷览极鳌屿。必有浩荡辞,凌风振珩瑀。
念君千金躯,垂堂有前语。圣言本非外,吾道足自取。
归哉慎勿迟,高堂念风雨。
壮怀綵笔等无灵,隐几犹怜卷帙馨。几树樱桃花在否,春寒带雨晚冥冥。
叶叶蕉相击,丛丛竹自鸣。萧萧传雨竟,摵摵误秋声。
露湿寒蛩寂,枝摇暗鹊惊。幢幢灯影暗,独坐到微明。
夹径长松耐凛冬,随溪觅路杳无穷。晓霜易滑荆桥上,朔雪难侵纸帐中。
溪冷无鱼供酒客,林荒有鹿伴樵翁。江湖水泺多芦苇,不异飘鸿泊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