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转步异南北,一程千万盘。将身试豺虎,无路出林峦。
数屋近相接,孤城犹认看。回惶中夜发,况守二年官。
猜你喜欢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qióng)去。
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止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
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参考资料:
1、许建中万平.唐诗绝句三百首(图文本).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57页.
2、冯栋才.小学生事事通古诗通.长春市: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148页.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诗的开头“欲别”二字,紧扣题中“别离”,同时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暂停片刻,听一听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另外,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依恋亲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娇憨地问:“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行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不合常规。但是,联系第四句来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去“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郎今到何处”,问得多余,却又问得巧妙。
第三句宕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然而她却偏说“不恨”。这个“不恨”,联系到第四句中诗人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觅新欢。可见“不恨归来迟”,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诚挚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莫向临邛去”。其用心之良苦,可谓“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苏轼《读孟东野诗》)。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才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
诗人用这种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熟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了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全诗言简意丰,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年来樽酒是生涯,赤脚曾无解语花。
明日可来文字饮,新诗共吐半天霞。
倡酬已六破荒凄,词客贻吟又日西。欲罢未能情寓胜,将归更喜友相携。
上天竺外霜华重,西子湖头乌夜啼。此境盘桓差快意,无烦鼓瑟并姬妻。
累月看花奈醉吟,不知春树变鸣禽。偶随芳草同閒屐,静拂孤云响素琴。
尘世关情人事少,松坛期宿夜灯深。明朝入洞观棋去,未许樵夫得见寻。
吴山非不佳,故山终眼明。南来一拳石,似我小峥嵘。
持节忧邦刑,职业已自简。
下车摄留都,谈笑事亦办。
开轩揖佳客,退食事书卷。
为政曾几何,清风自无限。
官居岁月迫,归念湖湘远。
依依东轩竹,凛凛故人面。
诏书遂公私,使节许新换。
旧治行当经,家山企可见。
宦游得乡国,劳苦顾犹愿。
归旂正滂洋,行辀岂容缓。
二月方当烂漫时,翠华未幸春无依。绿杨阴里寻芳遍,红杏香中带醉归。
数片落花蝴蝶趁,一竿斜日流莺啼。清樽有酒慈亲乐,犹得阶前戏綵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