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但得无拘束,身轻处处仙。
清谈煨芋夜,陈梦种花年。
水窦羊肠折,山篱麂眼编。
诗来正清绝,松下忽闻鹃。
猜你喜欢
人生只合梁园住,快活煞(shà)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yān)脂(zhī)坡雨。
〔幺〕说宣和锦片繁华,辇(niǎn)路看元宵去。马行街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人生能居住在开封古城,真是一大幸事,你看那几位白发老头,谈笑风生,快乐何似。他们中有的人祖上五代都生活在此,过惯了京城的安稳日子。老头儿们闲话起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城花团锦簇,繁华之至。
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人们都涌上御街去观赏灯市。从马行街直转至州桥,处处火树银花,耀如白日;更有几处灯楼格外壮观,坐落在那著名的大相国寺。
参考资料:
1、天下阅读网.鹦鹉曲·夷门怀古
夷门:战国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东城门,后遂成为开封城的别称。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园囿,位于今开封市东南。胭脂坡:唐代长安地名。
宣和:宋徽宗年号,即1119年至1125年。辇路:天子车驾常经之路。此指汴京御街。马行街: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名。州桥:又名汴桥、天汉桥,在汴京御街南,正对皇宫。相国寺:原为北齐建国寺,宋太宗朝重建,为汴京著名建筑,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
起句“人生只合梁园住”,是模仿唐人张祜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纵游淮南》)的故作奇语。接着,以“几个白头父”的闲谈和回忆,来支持这一结论。这其实就同唐诗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样,表面上是抚今追昔,实质上却充满了年光飞逝的沧桑之感。
上片出现了“胭脂坡”的地名,这原是唐代长安城中的一处所在。作者移入“夷门”,正是为了影射出此地在北宋时期作为全国都城的事实。同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曲中强调“他家五辈风流”,这“风流”无疑是属于宋代汴京的全盛时期。换句话说:“白头父”们是在演说和追念前朝,他们虽不是遗民,但父祖辈对于故国的爱国情感却一代代传了下来。这在元代是忌讳的,所以曲中的“快活煞”三字,只是作者使用的障眼法。
白头父谈话的主题是“说宣和”,而且着眼于其时的“锦片繁华”。作为具有典型性的例证表现,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观灯。北宋汴京的元宵灯市,是天下闻名的,其时张灯结彩,火树银花,金吾不禁,连大内前的御街,也任由百姓和行人来往观赏。“辇路”、“马行街”、“州桥”、“相国寺”……“白头父”们如数家珍,表现出强烈的缅怀和神往。“宣和”是“靖康”前的年号,也就是宋徽宗在禅位做太上皇前的最后几年,下距北宋的灭亡已近在咫尺。老父们对他荒政失国的过失未予责备,却津津乐道他在元宵灯节的与民同乐,并以此作为“人生只合梁园住”的一则论据,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汉族百姓的民族情绪。“锦片繁华”在作者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诗人“夷门怀古”的用意与心情,可以想见。
挽粟上高山,高山若平地。力尽心不怨,同我家私事。
去者不遑宁,归者唱歌行。相逢古城下,立语天未明。
一身远出塞,十口无税征。
自我徂殊域,悠悠滞东鄙。本为辑鳞介,由来徵楛矢。
久知皇极尊,宁复问箕子。夷国日丧乱,王师费经纪。
何时咏栗薪,荣我东归士。
忆对清阴转午迟,杯行到手欲无辞。高山流水今何处,鸿雁南来有寄诗。
暑风吹满娑罗径,《华严》墨海探佛乘。阅古奚惭肉眼肉,偷闲却爱净域净。
前贤已往尘劫换,故纸初开墨香迸。译经人称晋法业,补经年记唐证圣。
清凉师疏微可参,金轮帝序秽堪屏。世界真从檐卜藏,光明定有兜罗映。
百年以前道琳出,万历之间宝阁盛。三吴文物借庄严,五载衣粮费千请。
好事当时各擅名,传观我辈尤生敬。寒山弟子赵宦光,笠坞学人文震孟。
松圆诗老钤记亲,雪峤禅师偈语证。余人半为祈功德,或者径欲逃名姓。
闲心无著即为安,公案已添毋乃病。此去中峰去住曾,此经异代迁流更。
十万文同龙树裒,七万字许宜官并。伊余白业久欲专,在家俗缘嗟未竟。
笔聚须弥徒尔为,墨量大海何能称。且领清甘饭后茶,稍闻疏寂花前磬。
重来牢记看经时,屡那白月当炎令。
牵怀何意意犹疑,楚水销魂似别离。往事梦空春去后,高楼天远恨来时。
袖间缩手人将老,地下埋忧计已迟。莫道一生无际遇,灵修瘦损记风仪。
百年文武自高门,散合无凭世系存。徽国衣冠遗旧范,吴山祠墓见云孙。
星辰拱极元同象,江汉朝宗会有源。咫尺蓬莱人未见,高丘远海漫劳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