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早风驱雪,天寒竹映门。
灯前终夜读,笈内故书存。
尚觉文章贵,那矜齿爵尊。
向平愁未了,女嫁与儿昏。
猜你喜欢
孤店门前千万峰,酒浓不抵别愁浓。
明朝晴雨吾能卜,但听兰亭古寺钟。
人生快意谁能数,丝管调喉。书卷开眸。暇便行吟倦即休。
安得移官烟水国,槛外山浮。潭底云悠。十里风荷引去舟。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灏灏元气淳,茫茫太古迹。文巧不胜烦,发机自三画。
盟诅复诰誓,民心日浇弊。荡然近太初,祖龙亦深意。
倾夺损生理,世人多夭死。诚哉象系言,乾坤有时毁。
敝貂冲寒马声湿,馀杭门外送归客。去年曾送六朱幡,今年又送四千石。
更有三令相后先,采不盈筐去如织。濛濛风雪人气薄,漠漠烟尘剑花蚀。
独立长空倚天壁,几度乞归归未得。贰卿荦荦天与姿,不肯随俗相脂韦。
声名早落虞舜聪,霞裾云佩明春晖。虞舜已死不复返,云埋苍梧天地悲。
万物兴歇各有期,人生出处宁无时。揽裾结佩下霄汉,苟得吾志官无卑。
史臣昨侍玉皇案,爱民一语何孜孜。愿公领此深长思,民力竭矣谁其知。
更须同志共此事,则公且去吾亦归。
江枫乍点逐臣桡,鸡骨逢君黯自销。三黜官从士师后,五噫人去伯通桥。
愁中棣萼芳难采,梦里梅花路不遥。莫向墓田轻有誓,罗浮秋色转应骄。
抹轨冲暝蝶梦收,野灯三两洞新愁,天涯人物本天囚。
衫薄但输风露满,病深尤羡竹篱幽,人言不久过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