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风骑马向南行,送别深惭句不成。顾我只如前日懒,思君应比后湖清。
朝回晓月当琼岛,梦逐春潮到石城。遥想斋居无俗客,相过多见沈云卿。
猜你喜欢
重重叠(dié)叠上瑶(yáo)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一作:又教)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本站。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瑶台:华贵的亭台。几度:几次。童:男仆。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教:让。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吴姬来,吴船荡漾湖花开。隔堤迎笑欲飞举,不用少年多桨催。
问君青春得几许,看取架上红玫瑰。
八陈功成妙用藏,木牛流马法俱亡。后来识得常山势,纵有桓温恐未详。
萧萧指下生秋风,渐渐幽响飕寒空。
月明夜气清入骨,何处仙佩摇丁东。
野鹤惊起舞,流水噎复鸣。
一唱三友谊意未已,幽幽话出太古情。
龙吟虎啸遽神圣,千山万壑风雨晦。
海涛震荡林木响,乱撒金盘冰雹碎。
和气回春阳,缥缈孤鸾翔。
三江五湖烟水阔,波声飋飋鸣渔榔。
悲猿临涧欲渡不敢渡,但闻涧下萧飒松风长。
閒云曳碧落,势去还回薄。
神仙恍惚无定所,微吟似欲止所作。
御风一笑归篷瀛,犹有余音绕寥廊。
海燕留空垒,逢春几度归。
引雏将唶唶,识主故依依。
解语欺黄鸟,谋身尚黑衣。
莫嫌泥滓污,曾向玉楼飞。
荻花枫叶秋萧瑟。水云迢递重山隔。凉思绕烟汀。渔灯一点青。
蒲帆风未稳。又阻江潮信。凉月照波心。钩人离恨深。
海邑罕人事,炎天少雁声。
林含丹荔发,泽蔓紫兰生。
岩霭山头薄,溪云水上行。
东菑正堪务,南国若为情。
感念同棨服,吁嗟阻寇兵。
迢迢思万里,今夕月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