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修竹数十竿,桃花三两树。此地非兰亭,却有流觞处。
猜你喜欢
台盘疏石渠,激流环四面。
夏屋有余清,羽觞随意转。
宾告醉言归,主称情未惓。
虽非禊饮辰,岂谢兰亭讌。
竹色松阴翠浪浮,春风吹落涧声幽。
古亭当路空凉透,溪水循盘散漫流。
茧纸叙诗年几换,羽觞传酒禊重修。
晴岚四掩鸣琴杳,如在稽山道上游。
避炎无计作逃奔,日日邀人款寺门。世事竟须从佛化,古人幸得到今论。
断虹残雨南湖院,粥鼓茶香梦蝶园。赖有郑虔歌当泣,灯前霁月上修垣。
一从藁砧去,无心事机杼。暮暮复朝朝,凝情立江渚。
归帆数尽不见夫,夫不归来心独苦。宁知幻化只斯须,留得虚名竟何补。
胡不当初莫嫁轻薄儿,贪名徇利轻别离。何不终身学取秋胡妻,采桑纺绩为裳衣。
人心孰不恋乡土,百年会有归来时。汝夫若戍交河北,天下有时征战息。
汝夫若把奇策干王侯,名成也合衣锦图归休。乌栖故林,狐正首丘,丈夫安得长远游。
胡为朝望复暮望,化作石头在江上。室中有儿,堂上有姑,姑老无所养,儿幼谁人扶。
儿无母兮走茕茕,姑失妇兮啼呜呜。汝夫一朝还,汝已化为石,石在路傍夫不识。
夫心始悔不早归,石本无情岂相忆。相忆知奈何,有泪如雨空滂沱。
古来贞节人,湮没何其多。石在天地间,万古不可磨。
石不磨,名岂灭,只恨恩情中道绝。遂令江上远行人,见此应须悔离别。
君不见苍梧万仞湘水深,竹上斑斑泪如血。
踏遍东西两大洋,依然思念旧家乡。归来忆我少年事,苦雨凄风梦一场。
重阳过後,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担挑山头月,斧(fǔ)磨石上苔。且做樵(qiáo)夫隐去来。柴,买臣安在哉?空岩外,老了栋梁材。
当明月挂上了山头,挑着柴担一步步走下山岗;在长满苔藓的石上,把斧子磨得锋亮。姑且做个樵夫,去隐居在山乡。打柴,那打柴的朱买臣如今又在何方?空山深处,埋没了栋梁高材,一年年老去了时光!
参考资料:
1、蒋星煜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45
买臣:朱买臣,西汉会稽人。半生贫困,以樵薪为生,而不废诵书。五十岁时终被荐任会稽太守,官至丞相长史。
起首的两句对仗,把樵夫的生涯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又诗意十足。这样,就自然带出了“且做樵夫隐去来”的结论。然而,句中的这个“且”字,又同时透露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果然,作者随即便从一字句的“柴”上,生发出朱买臣樵薪故事的感想。朱买臣有两件事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件就是《汉书》所载的:“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后来朱买臣做官回到故乡,他那再嫁的妻子自然是羞悔难当,民间因而还发明了“泼水难收”的故事。从《汉书》的记载来看,朱妻的“求去”主要起因于口角,但后人多视之为读书人因贫困未遇而蒙受的奇耻大辱,所以朱买臣丢了老婆,却反而大大增加了知名度。第二件是汉武帝在诏授朱买臣会稽太守时,说过一句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这两件事对普遍处于困顿失意的元代知识分子来说,都是颇具刺激性的。所以小令中虽只写出了“买臣安在哉”五字,却是集中了怀才不遇,富贵难期,读书无用,屈抑难伸的种种愤慨。朱买臣幸而未在“樵隐”中埋没,然而“安在哉”,也就是像他这样如愿以偿、自拔于贫贱之中的例子,如今是休想再出现了。
由此可见,作者是有意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起首两句意境颇美,之后却越来越不堪,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痛苦。而曲中的意脉又十分连贯,由“樵夫”引出“柴”,由柴引出“买臣”,由“安在哉”引出“空岩”,“空岩外,老了栋梁材”在字面上又与“樵隐”契合。
作者另有一首《金字经·渔隐》:“絮飞飘白雪,鲜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章法构思与该篇全同。既以“隐”的理想化色彩权且作为自宽自慰,又抑压不住对“未济”现实的愤懑。这种散曲留给世人的印象,恐怕就是“挣扎”二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