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寒风吹雨欲成花,远道行人倍忆家。地拆东南分楚越,路从台斗望京华。
松林蔚蔚依山转,麦垄青青逐涧斜。暝色渐看城郭近,女墙官树遍栖鸦。
猜你喜欢
杏园诗句定无如,却拟琱弓赐得绯。
立仗陛郎无唱姓,过江宗相有传衣。
红尘辇路桐阴满,翠箔人家燕子飞。
过马传呼齐指处,鞭丝一半拂金鞿。
托身深秋困泥沙,鼓腹垂颐暴水涯。天上月轮劳注想,草中咫尺有长蛇。
行迈离秦国,巡方赴洛师。路逢三五夜,春色暗中期。
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歌钟对明月,不减旧游时。
一路颇幽闲,行行又几湾。
微茫听竹籁,次第较花颜。
林壑千层瀑,茅堂四面山。
卜居如得此,日日闭柴关。
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雨细风微,两足如霜挽纻(zhù)衣。
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迁客今朝始是归。
流落黄州他乡的歌女,你问我哪一年能回朝廷?今天,细雨微风,你仍挽起麻衣裤,将如霜白的两脚插在水里。
临皋亭里,我俩悄悄夜语,仿佛喜悦地看到了当年京城宫廷那流行式的舞景,和那舞女轻飘如飞的莲花舞步。贬居他乡的文人,今天算是启程返回京城。
参考资料: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9-870
2、平顶山市政协编委会.苏东坡与平顶山.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133-134
纻衣:麻衣。
江亭:长江畔上临皋亭。京华:京城开封。迁客:指流浪的文人,常与骚人连在一起。
上片,写王朝云与苏轼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以发问的句式,突出王朝云这位“江南游女”的憧憬,问苏轼“何年归得去”朝廷?文后并未立即回答,为下片的行文留下了回味的伏笔。接着第三、四句,采用特写细节的笔法,通过“两足如霜”这些细节,以小见大地突出“江南游女”王朝云饱尝风雨,与苏轼患难与共的坚强性格。
下片,以梦幻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王朝云与苏轼美好的夜话。“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先推出“夜语”的背景“江亭”。这是极为美丽的长江线上的景观。再推出梦幻般的昔日风流镜头:“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新样舞”令他们眼花缭乱,“莲步轻飞”,令他们神魂颠倒。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了他们当年的荣耀,一个“见”字,准确地重现出昔日的风光。正因如此,“迁客今朝始是归”就暗含了苏轼的人生命运将被改变,令人感到万幸。“迁客今朝始是归”恰好与词的开头“何年归得去”问语相呼应,王朝云的欲归去的美好心愿得以满足。事实上,苏轼离黄赴汝并不很久,第二年又奉宋神宗之命复朝奉郎赴登州,接着任尚书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
全词,以苏轼与王朝云之间的对答为中心线,疏解了苏轼积郁四年多的愁情。尤其“江亭夜语”,更使苏轼风流蕴藉,心旷神怡。从与王朝云的“夜语”到他们“始是归”的现实,既是苏轼宣布贬居生涯的终结,更是苏轼写作离别诗词艺术境界的升华。以点代面,淋漓尽致。
总道老来无用处,何须白发在前生。
如今不用偷年少,拔却三茎又五茎。
衮衮长江浸落晖,水流不尽觉云移。
登高忽动离骚恨,无奈山川苦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