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话别都门醉绮筵,担头惟有一青毡。行携化育三春雨,去洗全南百里天。
学究羲皇知悔吝,道宗伊洛有渊源。杏坛独坐春风蔼,多少英才仰郑虔。
猜你喜欢
霜叶无停声,脂车有行色。
正悲南浦秋,又送清湘客。
啼饥儿颊红,待养亲发白。
努力事上官,世路日已迫。
新年考绩天官日,第一皆传太守名。鸣佩又辞双凤阙,挂帆遥转九江城。
天涯草色绵绵绿,湖上杨花片片轻。还到清湘三月暮,郭南骑马劝春耕。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lín)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xūn)醺。
透内阁(gé)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jī)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
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
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
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
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参考资料:
1、关汉聊.《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第94页
2、齐义农.《诗情画意品读元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粼粼:形容水明净清澈。
杨柳:形容柳絮不扬。对桃花:醺醺,形容醉态很浓。这是暗用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
内阁:深闺,内室。重门:庭院深处之门。暮雨:指傍晚所下的雨。纷纷:形容雨之多。
怕黄昏:黄昏,容易引起人们寂寞孤独之感。销魂:因过度刺激而呈现出来的疾呆之状。
断肠人:悲愁到了极点的人。
香肌瘦:形容为离愁而憔悴、消瘦。缕带:用丝纺织的衣带。
全篇按写法可划为两层。前六句为前一层,写了女主人公面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句法对仗工整,每句后两字叠用、以衬托情思之缠绵。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层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态。前四句在写法上是每句重复两三字,有一唱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折磨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末尾摹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
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别后”可以说是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接着作者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凄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其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廊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
而在《尧民歌》中,作者便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环与夸张的手法写少妇相思之苦。其中的语言虽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如“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表达的是少妇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不可能不忧伤。诗人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显豁,明白如话,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语的运用,读起来使人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少妇等待归人,每天以泪洗脸,“新啼痕压旧啼痕”,实在悲苦。日子就在相思中过去了,瞧,少妇身体又瘦损了,连腰带都宽了三寸。
结句塑造了一怨妇的体态,增强了形象感。在韵律上,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是对仗中的两句对,使曲子在优美音韵中结束。全曲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含情脉脉、如泣如诉,情致哀婉动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十年共力诗书学,万里相期将相科。白屋自知难掩抑,青山聊得慰蹉跎。
宠荣未有如君早,衰病争加若我何。灯下无人知此意,独鸣寒剑一悲歌。
游山倦。恨山灵、不把碑写献。徘徊龙隐岩前,龙隐疑将碑断。
君言非也,毡拓遍、鳞鳞看成卷。漫相将、试酒榕荫,平生展读未见。
似君真有好愿。叹不绝、崇宁宋室如线。待制苏髯,宰臣章七,分占蔡家公案。
兴亡事、非同人面。更难说、天心怎流转。笑当年、未到扬州,一觉空求相半。
笑菊欺梅。嫌蜂却蝶,压尽寒荄。月下精神,醉时风韵,红透香腮。天工造化难猜。甚怪我、愁眉未开。故遣名花,凌霜带露,先送春来。
山翁不办碧油幢,办与秋风斸老椿。
嚼雪未论香世界,眠云已惬月轩窗。
谁分兔臼玉千杵,不费鸿门璧一双。
蚤晚乘槎问银汉,呼童多酿酒成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