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昔我于归辞故国,别母牵衣留不得。三兄送我向江南,锦浪桃花同一色。
姑嫜堂上爱兄贤,代作冰人赘陆宅。一家亲作两家亲,月夕花朝秋复春。
同看琼圃花连蒂,醉踏平山月一轮。二兄春赴琼林宴,花砖日影摇金殿。
铜章墨绶出都城,远别京华赴洛县。洛县有花花满署,正是板舆迎母处。
临安雁字至维扬,整促行装从此去。辞侬归去奉高堂,薰风萦纡道路长。
地接函关几千里,劳损精神从此始。一家花萼聚中州,金盏琴堂屡唱酬。
彩衣正要娱亲侧,天上来催赴玉楼。前年五弟先摧折,今日兄为泉下客。
连理人分次第亡,刀铓一夜生胸膈。从今怕见广陵春,回首天涯倍怆神。
羡杀世间嬉戏者,荆花成队是何人。
猜你喜欢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如许:如此。
暗消春素: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无声息地凋残,也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了容姿。横笛:暗指梅花落。
吴梦窗的这首《点绛唇》着力之处既不在句法章法的光彩夺目,亦不在刻意追险求奇,一字一句皆出自天然。只是由于其立意之高、取径之远,使得这首词读来颇具灵性,处处流露出真实性情。体现了梦窗词清疏空灵的本色。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起二语,从侧面着笔,所感甚大。春天还未到来时,人们自然不会携酒探春,更不会到这万壑千岩深处来。“千岩”,点题越山。时梦窗寓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常游稽山,赏梅对雪,颇多词作。次句点出“酒”字,便流露微讽之意。“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点题“见梅”。
“瘦”咏梅常语。此词谓“瘦还如许”,可见词人已非初次在此见梅。四字包含着无限轻怜细惜之意。作者在词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梅花,仿佛一位超凡脱俗的女郎,在千岩路畔,日暮天寒,悄立盈盈,满怀幽思。
这片二句,更推深一步。“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这新愁,到底是词人见到梅花后产生的愁绪呢?还是说梅花在寂寞无主的环境中如有幽愁?在寒风吹拂下,相对更无一语。那里因为怕它化作千万片缤纷的落英,当然,更怕的还是才得相逢,离别之情尚未诉完又要别去。纵有无限的新愁旧绪,彼此也无法互倾心愫。古人咏花,多用“解语”故事,此词中活用又反用此意,尤觉婉曲动人,末三句转笔换意。“行人去,暗悄春素,横笛空山暮。”这也是“无限新愁”的注脚。借咏花而注入人事,可说已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浑融境界。仔细品味个中情景,词人所眷恋的女郎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春素”,指洁白的梅花,这里借喻女子素洁的形体。“暗消春素”,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无声息地凋残,也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了容姿。咏梅诗词,多用闻笛故事。因为笛曲中有《梅花落》曲,听到声声横笛,回荡在空山暮色以之中,自然就联想到梅花的零落了。此词末三句所表现的是离索之思,蹉跎之恨,而又写得这样温婉浑厚,含蕴不尽,如同空山中回响的笛声,余音袅袅,给人们留下了充分思索的余地。
水涨官河远,西风去棹轻。
四山犹暝色,万木尽秋声。
村近闻鸡犬,天寒忆弟兄。
故园归未得,漂泊若为情。
想西湖、段桥疏树。梅花多是风雨。如今见说闲云散,烟水少逢鸥鹭。
归未许。又款竹谁家,远思愁□庾。重游倦旅。纵认得乡山,长江滚滚,隔浦正延伫。
垂杨渡。握手荒城旧侣。不知来自何处。春窗剪韭青灯夜,疑与梦中相语。
阑屡拊。甚转眼流光,短发真堪数。从教醉舞。试借地看花,挥毫赋雪,孤艇且休去。
剪烛频相藉,邻鸡月又新。隔年唯一笑,回首竟何人。
湖海神偏王,云霄梦未真。所嗟从此别,辛苦易沉沦。
尝恨清风千载郁,洞天今得恣游遨。松楸一色古坛静,
鸾鹤不来青汉高。茅氏井寒丹已化,玄宗碑断梦仍劳。
分明有个长生路,休向红尘叹二毛。
庞眉寂默坐空禅,万年一念无缘促。
手珠犹作奢摩他,寄迹普贤修万行。
梵天来献瑜伽具,问人亲见也尊来。
拨开眉目示梵王,诸天皆得法眼净。
浩荡奔流急,仓黄突骑来。拥旌方满目,纵炬巳成灰。
去踏青山道,归看白骨堆。须烦郭中令,一为洗胡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