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维月正元旦,胡子作南游。南游何所之,泛棹来闽陬。
飘零非吾道,斗粟讵素谋。乃为饥寒故,忍作天南囚。
蛮语生乡感,殊俗惹客愁。因之动中怀,遥念万里悠。
重堂老人单,皓皓已白头。未能供甘旨,反累倚闾忧。
双亲虽云健,已届四十秋。有弟殊幼弱,有妹尚娇羞。
何事尚栖迟,不泛归来舟。耿耿寸草心,引领涕泗流。
猜你喜欢
乔木足秋声,红叶表秋色。因之念湖山,恨不生羽翼。
形留神已驰,游倦交渐息。西邻夜砧发,东邻晓机织。
我亦有敝庐,松菊暗荆棘。北山百年墓,苔竹手所植。
今长尺若干,霜雪颇自力。西风龙蛇蛰,暗雨山林黑。
东望会言归,免我长相忆。
送君此去忆当年,伦霍风流一代传。家是杜陵天尺五,人从门下鲁三千。
夜色乍惊南海月,歌声欲和武城弦。明到苏湖怀古处,始知吾道寄青毡。
适兴相携步晚凉,琳宫因得纵徜徉。
月翻杨柳尽头影,风擢芙蓉闹处香。
纵论从来难得友,清游似此喜逢场。
石栏坐久笑分袂,无酒浑疑在醉乡。
风绉回塘乍雪消,谢娘牖户隔红蕉。殷勤更托西邻女,为约湔裙试一招。
登登山路行时尽,决(jué)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fèi),一家松火隔秋云。
伴随着登登的脚步声走山路经常走到尽头,一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山涧泉水的流淌声。
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狗被惊得汪汪乱叫;隔着秋天的薄云,能看到山中客店用松枝点燃的火堆。
参考资料:
1、杨鼎夫.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一):广东省出版集团,2007:12
2、蔡景仙.山水田园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228
登登:上山的脚步声。行时尽:走完了上山的小路。决决:山泉水流声。
松火:即松明之火,古代人们劈松木代替蜡烛照明。隔秋云:与秋云相隔。
诗题名曰《山店》,实际上那行人尚未见到“山店”的屋宇茅舍,更没有下榻在“山店”,“山店”与行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尽管这样,它在行人的心中已经点燃了希望之光,激起了难以抑制的向往之情。
走在平原上,视野开阔,目力所及,远近距离心中亦大致有数。如若有翻山越岭的经历,就知道那情景、那感受完全不一样。走近山脚,迎面是山,再往前走,前后左右皆是山,看上去似乎很近,可是走起来,山回路转,崎岖曲折,绕了半天,还在那座山里,再回头一看,似乎也并没走多远,这样反复几次,人也累了,心也急了,于是乎心中不由地冒一个问题:何处是尽头,何时到尽头?诗的第一句:“登登山路何时尽?”便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这种心境。登登,这种声音有种艰难疲惫、单调沉闷之感,而这正是旅人此时的感觉和心情。诗的第二句承第一句而来,“决决”二字摹声又兼写形,表现了诗人选词造句的精巧。由于山峦叠嶂,泉水多,溪流长,所以“决决溪泉到处闻”。山间溪流水位落差大,流速急,才有“决决”之声。如果溪水流出了山,泄入平地,也就变得缓慢而无声息,因而那“决决”之声,仿佛也在告诉行人山路未尽。
路未尽,仍须行。诗的二、三两句之间有一处省略,那就是行人在曲折难尽的山路上走了一程又一程。正在夜色苍茫,匆匆低头赶路之际,忽然听到几声犬吠,不觉停下了脚步,仔细倾听,可又别无动静,只听得山风阵阵,木叶萧萧。行人不觉顿悟,原来就是这“风动叶声”使得山犬惊吠,可见山林是多么的寂静,不过既有犬吠,也该有人或人家,于是他又迈开脚步,走着,走着,果然发现了“几家松火隔秋云”的景象。走了一整天,旅人早已疲倦不堪,亟盼住店,此刻,那闪耀的松火虽然还隔着秋山雾霭,要走近也并非容易,但毕竟是看见了希望之所,盼到了歇宿的“山店”。只有历尽山路的艰辛,才知道此刻的快乐。旅人的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这首诗没有用什么比兴手法,它主要描写山间行人的所见所闻,同时采取或虚或实的手法,将人物的行动贯串其间,通过人物行动和颇具特色的景物的结合,巧妙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富有艺术感染力。
中泠之西古石排,狂波悍浪何能摧。
颠崖骨立不受土,草木坚瘦知谁栽。
长蛇怒结花磥磈,苍隼饥啸寒毡毸。
舟师雨汗渡洑水,捩舵失手遭旋雷。
我行十月潮如落,百仞仡立青琼瑰。
天吴白鲸隐映没,贝阙珠宫空洞开。
沉沉窟宅閟奇鬼,赤衣驾马胡为哉。
群珠可燬不可照,扶桑羡门归去来。
趁韵哦诗老未工,不如总角口吹葱。
载辎车里输伊辈,对画屏前要此翁。